第133章 青铜敦,预展前日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因某些原因,今天突然出现大量用户无法打开网页访问本站,请各位书友牢记本站域名www.bxwxorg.com(笔下文学首字母+org点com,bxwxorg.com)找到回家的路!</p>

  “下午到,不过没让我接,说再联系。”谢治豪又喝了口水,“怎么,你听说是美女,也想见见?”</p>

  “我对倭国女人没兴趣,就是随口一问。”</p>

  “对了,你们江州的天和拍卖行,从明天开始为期三天的秋拍预展,你知道吗?”谢治豪转移了话题。</p>

  “知道。”</p>

  余耀不仅知道,这里面还有他两件东西呢,一件王玉兰款赵公明铜像,一件掐丝珐琅金胎箸瓶。不过,他也不打算多说。</p>

  “中谷神花看上了一件东西,不过她好像不方便出面。”</p>

  “啊?”余耀看了看谢治豪,“这是想让你帮忙参拍?”</p>

  “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她看上的,是一件战国时期的青铜器。”</p>

  夏商周上三代的青铜器,能走上拍卖会是非常难的,有着诸多的苛刻条件。在拍卖会上出现,大多也是国外的拍卖会,国内很少见。</p>

  因为青铜器以出土文物为主,即便有的算是传承有序,那也得有充足的证据,同时得上报审批,审核通过才能上拍。</p>

  谢治豪说着,拿起手机,调出了一组图片。</p>

  这是一件青铜敦,圆腹三足,体量不大,高和直径都只有十几厘米。一共四耳,盖上两耳,主体两耳。器身有比较粗的卷云纹。</p>

  青铜敦是食器,也被用作过祭祀的礼器。这种器型比较特殊,结合了鼎和簋的特点;出现得也比较晚,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而秦汉以后,青铜器开始走下坡路,敦这种器型更是基本消失了。</p>

  敦这个名字也比较特殊,因为同一种器型,清代之前一般概而称之为鼎;到了清代,有学者单独为之命名,才叫做敦。读青铜敦时,发音也不是常用的Dun,而是Dui(兑)的音。</p>

  这件四耳青铜敦,是这次秋拍唯一的一件上三代青铜器,在天和拍卖的官网上,早前随着预展公告已经发布了。不仅有介绍和图片、来历传承,还有东江省文物部门的批文。</p>

  谢治豪给余耀看的图片上带着水印,显然是从官网上弄下来的。</p>

  这件四耳青铜敦不是祖传的,但是来历很明晰,通不过审核是不可能的。因为十年前,这东西就是从倭国的一家艺术品竞卖株式会社拍出去的,当时的成交价是三十万。</p>

  如今又出现在了国内,起拍价五十万。</p>

  这东西的真假,余耀光看图片无法完全判定。不过敦这种器型,在青铜器的诸多器型当中,显得朴实无华。作为文物有研究价值,但在青铜器收藏群体中,受关注度相对并不高。</p>

  而且这一件,铜质一般,工艺粗糙。说句难听的,战国时估计也就是个普通的“饭盆”。</p>

  如今这个起拍价,相对真品来说,也算是合理的,预测成交价也很难超过百万。</p>

  余耀有些奇怪,中谷神花怎么会对这么一件青铜器感兴趣?而且,十年前,这件青铜敦就是从倭国拍出来的,千贺美术馆方面没注意到么时的成交价是三十万。</p>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