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缘起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崇祯十五年春天,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开始了对开封的第三次围攻,此时离他年初第二次围攻开封仅仅才过去了几个月。

  他对开封是如此的执念,这一次“号兵百万”,大有不破不撤的架势。

  大明朝廷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也立即调集各路兵马援救开封。因为开封不仅仅是河南的首府和战略重镇,里面还住着一位藩王朱恭枵,他是朱元璋第五子的后代。

  而失藩之罪在明代是极其严重的。

  不过,李平的故事却起于从六天前。

  为解救被李自成围困的开封,几路明军于崇祯十五年的五月十四日会师于朱仙镇。经激战,成功的将李自成派往这里抢占堵截的精锐李过部驱逐,并占据了镇子。

  但李自成很快就亲率二十万大军也赶到了这里,并在镇外与明军进行对峙。毕竟开封离这里太近了,不挡住这伙号称有40万的明军,他们也不用打开封了。

  实际上,这伙明军并没有那么多,他们的实际兵力大约有18万。但也已经相当要命了,打了这么多年仗,官军一次性集结这多部队也是非常罕见的,尤其考虑到官军经常1打5甚至1打10就足以摧毁农民军的传统,官军集如此重兵也足以说明其对开封的重视。

  也就是说,正在朱仙镇对峙的双方军队数量相差并不大,考虑到官军的组织与训练一向比农民军强很多,因而无论对战双方都普遍认为官军是处于极大优势的一方,这也才会有尽管官军兵力实际略少但却是进攻方的一幕。

  但这几天,本该势大的官军却在进攻组织上非常不顺利,连续多日都没什么进展,各方将领也是争吵不断。

  原来,李自成的部队虽然退出了镇子,却稳稳的占据了镇外的高处,并截断了上流的水道,不仅造成了明军取水困难,也让明军的依河运输陷入了困境。

  朱仙镇方圆几十里就这么一条河,如此众多的军队要保障水源充足,没有了河流,单靠水井只能是杯水车薪,尤其现在还在闹旱灾。

  而人离了水却是万万不行的,古代大军多沿河行军、沿水源驻扎,最重要的就是为了保障水的充足。

  缺水本就已经很麻烦,但糟糕的是,明军的粮食补给也出现了问题。水路突然断绝,陆路居然也出了问题,粮食一时补给上不来,又在对战的关键节点,军心不浮动才见了鬼。

  为个拿下镇外的高点,尽快取得战场上的主动,几路明军开始了轮番进攻,但几天来却一直没什么进展,反让农民军居高临下用炮把明军打得一片哀嚎。

  战事虽然不利,但此时明军的绝大部分人并没有太以为意,官军这么多人,一贯羸弱的农民军又能把他们怎么样,所以战斗以外的日子还是该怎么过就怎么过。

  18万明军的头头虽然是督师丁启睿,但兵力最大的一路却是总兵左良玉的部队,大约有10万人。其他还有保定总督杨文岳以及总兵虎大威、杨德政和方国安等。

  在左良玉的部队里有一个姓杜的游击,曾是辽西的边军,跟在左良玉身边剿了好几年的匪,颇受左良玉的信任。而保定总督杨文岳的属下有一个赵姓千总也曾是辽西的边军,凑巧与杜游击在会师那天因共同驱逐闯贼李过的部队而碰到了一起。

  因面熟两人就攀谈了几句,发现竟曾属边军的一个营头,多有相见,只是不曾相熟而已。于是等安稳了营盘,两人立马就凑到一起喝了两口。

  喝着喝着,却喝出了赵千总的一桩心事。

  原来这赵千总的本族在北直隶的某个县内(北直隶是明朝直属于京师的地区,辖现在的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大部和河南省、山东省的小部分地区),这个县后来闹了贼乱,前段时间被贼占了,几个族内长辈和部分族亲幸存了下来,四处颠簸避祸,眼看着人是越来越少,金银细软也是见了底儿。

  前些日子,得天保佑,寻到了赵千总这儿,这赵千总怎么也不能不管。

  但杨总督却驭下颇为死板,加上近年他们四处征战,带着这些族亲也着实不方便,早想把这仅存的族亲往南送,只是当下却抽不出身。

  这一说,杜游击当即表示:“这有何难,我这儿方便的紧,兄弟只管把亲老送我营中暂住,我先帮兄弟照看一二,得了空儿让人护送他们到安居之地,冲着当年的情谊,必不会误了兄弟大义。”

  赵千总略一琢磨,还真可行。

  左良玉对下以宽容出名,这杜游击在左总兵麾下效力,前途无量,这两年又多在南边膏腴之地很是自在。现左军最是势大,军内又不禁闲杂女流,却是当下最稳妥之地。

  而且这杜游击目前还未娶妻,假若两边再能结个亲事,将会更有保障。而他的族亲里恰有个小姐出自大门大户,年16,知书识礼,颇有几分姿色,家中只活了她一人,正好说与杜游击为妻。

  这等大门小姐师的地区,辖现在的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大部和河南省、山东省的小部分地区),这个县后来闹了贼乱,前段时间被贼占了,几个族内长辈和部分族亲幸存了下来,四处颠簸避祸,眼看着人是越来越少,金银细软也是见了底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