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明末的小冰河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小冰河时期是指在地球气候上出现的一个相对较冷的时期,但比毁灭大量动植物生命的冰期则要暖和许多,其显著特点是气温大幅度下降和气候极端异常。

  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小冰河时期都造成了全球粮食大幅度减产,并引发了社会剧烈动荡和人口锐减。

  中国在历史上一共经历了四次小冰河时期,从第一次的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第二次的东汉末年、三国到西晋时期,并直到第三次的唐末、五代时期,恰恰都是中国历史上战乱最为频繁和社会最黑暗的时期。

  第四次小冰河时期正是出现在明朝晚期,并且在崇祯时期达到了灾变的顶锋。

  在这一时期,夏天大旱与大涝相继出现,冬天奇寒无比,甚至连广东都狂降暴雪,并且地质灾害也来凑热闹。

  其结果就是整个中国年年大灾、四处大灾,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王朝根本无力应对。

  甚至罕见的出现了在崇祯九年(1636)因干旱引起的特大蝗灾持续到崇祯十一年,并最后演变成西起陕西、南至淮河、北到河北的东西上千公里、南北400公里-500公里的特大灾区,并还在继续向长江流域扩散。

  长年严重缺粮的结果就是社会矛盾急剧加深,原有的社会分配体系完全无法维持,社会秩序彻底崩溃。

  然后就是群盗四起、起义与暴动接连不断并愈演愈烈,且完全无法压制。再加上北方蛮族为了求活也拼命南下抢掠,进一步挤占已极度紧缺的社会资源,明朝的小农经济和封建体制根本无法承受这样的巨变与挑战,整个王朝只能倒下。

  对于小冰河期,虽不精通但对历史颇感兴趣的李平显然是知道的,也是有一定程度了解的,因为历史正是由于它有了太多的遗憾。

  无论是缔造了灿烂青铜文化的殷商、还是与罗马并驾齐驱的东汉、或者是万国来朝的大唐,以及创造了中国最完善最成熟内阁制的明王朝,它们的倒下真的不能简单用人祸来评价,而且也说不通。

  尤其是明王朝,其成熟完善的内阁制使它在没有特别重大变故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发生连续性的重大决策性失误,也就说到不了亡国程度的决策失误。

  为什么这么说?

  很多人说明朝的皇帝大多不靠谱。

  也许对,也许不对。

  我们先不辩对错,反正就是那个最不靠谱的28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执政期,大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却依然保持着极高的水平。

  陈舜《乱离见闻录》回忆明万历时期情景:予生明万历四十六年戍午八月二十六日卯时,父母俱廿三岁。四方乐利,又家海角,鱼米之乡。斗米钱未二十,斤魚钱一二,槟榔十颗钱二文,著十束钱一文,斤内、只鸭钱六七文,斗盐十文,百般平易。

  物价如此便宜说明什么,说明物资的极大丰富和百姓生活的富足,同时期大量旅居中国的外国人在其著作中也证明了这一点,几乎是无一例外的对大明充满敬仰和羡慕。

  这说明大明的治理非常出色,其统治机关也就是内阁运行更是非常良好,有没有皇帝都无所谓。

  这种生活水平,在被有些人吹捧全是圣君且国内长期没有大战乱的大清完全是望尘莫及,清代到达中国的外国人全部都对大清的落后与愚昧充满鄙夷就很说明问题。

  也许19世纪的欧洲人比17世纪的文明一些,但也不至于出现如此颠覆性的变化。

  言归正传。

  几个如此令人惋惜的伟大帝国在倒下时恰恰都处于小冰河期,绝对说明很多问题,也让所有的一切不再仅仅是个巧合,一如大明现在的困境。

  要知道,大明在平息民乱上其实并没有特别不可理喻的错误。

  被招安的农民军不断降而复叛的主因,其实就是得不到足够的粮食,而没粮食这个问题又根本解决不了。

  没吃的,结果会怎样也就不言而喻了。

  只是李平一直无法确定这个时空和他原来时空的历史或者说是宇宙走向是否完全一致。

  而且刚来到这个时空时他也根本没想到这些,但迅速不正常变冷的天气很快就勾起了他的记忆,但他仍然要搜集一些灾害数据来佐证这一切。

  仅仅简单的搜集官府的公文记录并求证一部分往来客商的回忆,李平很快就大致整理出了从崇祯元年到崇祯十四年的大明重大灾害数据。

  当真的身处在这个时空,并看着那些每读一次都会触目惊心的数据时,除了知道时空走向大概没变外,李平发自内心的感慨:“大明能坚持到现在msp; 言归正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