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8章 两条晋升路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还给仆从,然后随意的挑拣了一个话题问枣祇道。



    杜畿这个人么,很有意思,不知道是他察觉到了枣祇手下农学士的重要性,还是因为杜畿自己也喜欢农桑之术,便自己申请辞去了原本在长安的从曹职位,而是要去枣祇手下当佐官……



    “伯侯勤勉细致,亦甚好学,有其为佐,倒也令某轻松了不少……”枣祇点头,一本正经的说道,“农学之士,虽说不以经书为衡,亦有资质上下之别,伯侯因材施教,着实多为不易……”



    斐潜摆摆手说道:“这里就是你我兄弟之间随意聊聊,不用那么正式拘谨……对了,农学士评定的标准制定出来了没有?”



    农学士和工学士,则是斐潜在汉代举荐孝廉制度之上掏出的两个窟窿,也是斐潜在进入关中之时就通过枣祇播撒下去的种子,现在正在逐渐的发芽。



    汉代举荐制度和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度一样的操蛋,完全就是属于朋党的前身,比什么科举座师门生制度还更容易发展成为窝犯。



    科举制度之下的门生和座师,毕竟还有些偶然性,比如看中的那个家伙不小心打翻了墨水瓶,或者是睡觉的时候口水沾染上了稿纸什么的,而且也有一定的空间给寒门子弟,但是举荐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就完全就是走人际关系,靠着祖先的功勋和爵位,基本上来说就已经是断绝了寒门的道路。



    虽然举荐制度看起来挺美,也就是举荐人需要替被举荐者背书,如果这一名被举荐者不合格,那么举荐人就要承担连带责任。如果单纯地从表面上看,举荐制看起来似乎并没有多大问题,但在实际运用当中却难以避免的造成了两个严重的弊端,其中一个特别严重的,甚至贻害至今。



    除了之前说的那个朋党,导致袁氏门生故吏遍天下这种现象一再发生之外,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危害,就是有名无德,或者是有德无才,导致这种人担任官职的时候,往往要么被地方官吏架空,要么干脆同流合污,最终不仅不能给社稷带来好处,反倒是往往都变成了蠹虫。



    这种遗毒甚至传递到了科举当中,导致千年来,华夏封建社会之中,大把大把的上层官员浮于事,只懂得迎合上司,不懂具体实务,要么好心办坏事,要么干脆是办蠢事。只懂得读书读经文的官,自然一碰到具体问题就被当地出身通晓实务的吏捏住了软蛋,然后纵然有些能人志士发起了所谓变革和发展,但是一进行到了基层,就自然成为了流于纸面的空谈和假话。



    在这个时代,谁能想到这样的制度会影响了千年?



    除了斐潜。



    饭要一口口的吃,肉也是。



    所以斐潜当下进行的,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争夺地盘成为一方诸侯,甚至埋下了许多的种子,等待着就像是棉花一样,一代代的优选和优育。



    枣祇显然是早就对于这个问题有了许多思考,因此斐潜一问,几乎没有什么迟疑,立刻就回答道:“某思之,可于长安之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