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章 你们选一家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我是燕大沈奇科研中心生物实验室的研究员武俊强,在我们团队负责人沈奇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完成了一项基因方面的研究,论文稿贴在附件栏,请查收并盼回复。”

  《Nature》是周刊,因而其发表科学新闻及研究成果的周期是非常快的。

  这也是沈奇偏爱《Nature》的另外一个原因。

  跟《Nature》相比,季刊甚至是年刊性质的数学期刊真的是太拖沓了。

  这都什么年代了,更新量才王道呀。

  量大管饱同样适用于科学类杂志的读者群。

  即便《Nature》的更新速度为行业最快,但从稿件进入/submit系统,到稿件被正式接受,平均周期也有13个星期。

  13个星期之后,如果作者的论文稿没被编辑退回,那么论文稿将进入审稿人评审阶段。

  如果审稿人过审了,则在7个星期之后,论文将发表于《Nature》上。

  也就是说从投稿到发表,一篇《Nature》论文出现在大众读者眼前的平均周期为20个星期。

  这是在论文质量非常高的前提下的平均值。

  而一半的论文,在编辑这关就被直接咔嚓掉了,根本无法进入审稿人评审阶段。

  也有特殊情况,那就是《Nature》编辑部认为的重要论文。

  重要论文通常会在收到稿件后一个月之内发表,目前为止,《Nature》的最快发表纪录是5天,由沈奇的应用物理团队保持。

  英国。

  《Nature》编辑部。

  一如既往的繁忙。

  和《Nature》读者群的认知有所不同,《Nature》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并非都是50岁以上的大叔大妈。

  实际上《Nature》编辑团队的成员大多是年轻人,他们来自许多不同的国家,大部分在世界上最好的实验室做过博士后。

  《Nature》的编辑团队在总编的领导下又分为两个组,生命科学组与自然科学组。

  乔治•布雷克博士是自然科学组的主编,他是美国人,在MIT实验室做过博士后研究,今年也只有39岁而已。

  美国人非常重视电子邮件。

  你给美国人发手机信息,他们可能在第二天才会回复你,也有可能永远都不搭理你。

  但你给美国人发一封电子邮件,他们会在第一时间查收,并给予答复。

  布雷克博士在第一时间看到了武俊强发来的电邮。

  布雷克博士主要研究物理和化学,武俊强这个陌生的名字,布雷克博士闻所未闻。

  抄送栏的沈奇,则是布雷克博士的老朋友。

  “噢,奇,你开始研究基因工程了?”布雷克博士点开附件的PDF《多种SHANK3基因编辑方法的大鼠研究》,沈奇的名字出现在了这篇论文稿里,以及五位看名字像是中国人的作者。

  研究了一会儿《多种SHANK3基因编辑方法的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