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入山符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四十有五。”



    万年公闻言沉默稍许,才长长一叹:“又少了两个。”



    旁边侍立的铜虎连忙劝慰:“是我等不成器,又非阿爷的过错。”



    万年公摆了摆手,再问:“道长可曾见过我脚下黑池?”



    “当然。”李长安点头。怨池幽深宽广,教他印象深刻。



    万年公轻轻笑道:“如此大池,岂是几十几百个厉鬼的怨气所能积成的?”



    他平静道来。



    “一千年来,我受天师之命镇守飞来山,同时也收纳亡匿山中的厉鬼,帮助他们化解怨愤。但我太高估自己的能耐了,山中厉鬼年年增加,我解怨的能力却未有增长,久而久之,怨气竟凝结成池,时时侵蚀我的根须。在200年前,山中的孩子们察觉了我的窘境,便不肯再将怨气交付于我。”



    “道长所见的四十五,已是山中仅存的能压制怨恨、维持理智的厉鬼,其余的大多数已然散入山中。他们时时为怨气折磨,多已失去了为人时的形体,同山间木石鸟兽乃至瘴气结合,清醒的时候少,癫狂的时候多。我也只能勉强约束他们,不至于下山作祟而已。”



    “两位所要的蜂蜜、薪柴、山货、草药却都在他们手中。”



    两鬼面面相觑,他们考虑方了方面面,却唯独忘了这一点。



    当真是在和平安逸的钱塘城待久了,以为连鬼王的凶恶,都有规矩能依,何况飞来山中还有万年公镇着,却忘了厉鬼是没有道理好讲的。



    黄尾抓耳挠腮,迟疑问:“倘若采药时请铜虎兄弟看护?”



    万年公摇头不语,铜虎却抱臂嗤笑:“你这毛厮以为这飞来山里怨气最重的谁?某又缘何要戴着这铜面?又因何整日与观中神像为伴?还不是为了压住胸中暴戾!”



    黄尾讪讪不敢言,只是哭着脸嗟叹。



    李长安则将杯中茶一饮而尽,思索良久。



    若言约束厉鬼凶信,闾山教不是最擅长么?



    “万年公可曾知晓入山之术?”



    …………



    《抱朴子》登涉一篇讲:凡为道合药,及避乱隐居者,莫不入山。然不知入山法者,多遇祸害。故谚有之曰,太华之下,白骨狼藉……上士入山,持三皇内文及五岳真形图,所在召山神,及按鬼录,召州社及山卿宅尉问之,则木石之怪,山川之精,不敢来试人。其次即立七十二精镇符,以制百邪之章……



    当然,李长安并非上士人,没有三皇内文或者五岳真形图,没法子按鬼录,召州社及山卿宅尉。更没有山中精怪的名字,不能制制百邪之章。



    但这个思路是可以沿用的,关键便在于“名字”。



    古人起名时会普告四方神灵及山川土地,以为名字是一个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民间,有“呼名摄魂”的魇术。在钱唐,有“寄名神佛”的习俗。



    名字与其主人有着玄之又玄的联系。在高明的术士手中,得到一个人的名字,便意味着能操控此人的一切。



    李长安寻思,若能让山中群厉交出自己的名字,罗列成法箓,结合闾山约束五猖的法门,并配以自己的“驱神”之变,应当能够创造出一个“李玄霄入山符”。



    用以压制山中厉鬼凶顽,使佩符者不受群厉所害,反在山中能得其襄助。



    讲述完自己的想法,道士坦然说道:



    “得到鬼神的名字,便有召役鬼神的资格。贫道只求山中行走安靖,并无意寻求坛下兵马。制成法箓后,可将其交给万年公,由郎君来赐下‘入山符’。”



    “无妨。”



    万年公似乎并不在意这一点,反而问道士。



    “我观道长魂魄之中似有一股清正神气?不知从何而来。”



    “郎君不知。”峰回路转,黄尾欢快得很,嘴快回道,“城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