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四章 瀚海蛟腾鱼龙舞 飓风雪卷萍藻漂(下)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山治评论道。</p><p>索隆则不以为然,</p><p>“哎百济人说话都有些倭语腔调,祖上说的都是吴越语言,有什么好争的。”</p><p>敲黑板时间</p><p>在这一节里出现了许多海洋生物。</p><p>网络自媒体上曾经流行过这样一种说法,说是中国古代对于海洋生物的研究非常少,几乎没有相关专著,主要是因为古华夏人不是航海民族云云</p><p>快闭嘴吧!</p><p>认为古人对海洋生物认识少的人,主要还是因为他们的文言造诣实在可怜。就和齐民要术摆在那里,几百种菜记录清晰,可偏偏是因为今人不识,无法将其与现代作物一一对应。就好比是我们在为马具溯源时举出许多尔雅革字旁的汉字为例,许多古字在现在汉语中都没有给出权威对应一样。你认为古人对海洋生物认知少,是因为你根本不了解啊。</p><p>现代中国流行白话文以后,对于物种都进行了重新命名。尤其是海洋鱼类,都是根据西方分类法对标音译的。而上古那套命名法是否还存在呢?当然,在海洋邻国日本就仍有比较完整的保留。在日语里有许多鱼子旁的汉字。这些字在现代汉语里都已经属于生僻字了,但却是货真价实的中原古字,后来逐渐传入日本的。</p><p>我们先举最常见的例子,寿司在日语中汉字写法有三种寿司,鮨,鮓,为什么?这事儿你问日语老师他们都不能告诉你,因为他们也不懂。这事儿谁能告诉你呢?古字书啊。鮨,说文鱼酱也。尔雅鱼谓之鮨,鮓属也。也就是说鮨就是鱼肉盖浇,和鮓是一会事儿。鮓,就是腌鱼。</p><p>寿司这种东西是啥时候出现的呢?宋代苏轼说仇池笔记盘游饭谷董羹:江南人好作盘游饭,鮓脯膾炙无不有,埋在饭中。就是说江南的人喜欢把鱼肉盖浇埋在饭里吃,你拼,你仔细品。</p><p>鲸鱼之鲸,鳗鱼之鳗,这些也都是本字。</p><p>而鲔,也就是金枪鱼,很多人认为这是日本人定义的称呼,当然不是。说文:鲔鱼形似鳣而青黑。头小而尖。似铁兜鍪。口亦在颔下。其甲可以摩姜。就是说鲔鱼青黑色,头小且尖,像铁盔,嘴在下巴下面,皮是硬的,可以用来当搓姜板。这种鱼和金枪鱼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头铁。另外,说文中还给出了鲔鱼的分类,最大的称为王鲔,是海鱼,出没于东莱辽东,又称尉鱼。这类鱼的肉通常没有鱣鱼好吃。</p><p>鱣是什么鱼?这个字日文里也没有,但是想要知道准确解释,就只能查阅中国古籍。陆玑云:鱣出江海,三月中从河下头来上,形似龙,锐头,口在颔下,背上腹下皆有甲。今于盟津东石碛上钩取之,大者千余斤,可蒸为。这种鱼,明显是尖嘴带鱼。怎样,古人还是区分海鱼的。</p><p>再比如日语里小胭脂鱼叫鰡,这个字最早出现在广韵。益州方物略记:生隈濑中,状若鰡,大不五寸,美味,蜀人珍之。可见古时鰡指代的也是一种小鱼。</p><p>许多公知认为现代汉语字典里没有收录的鱼种名字就是日本创造的汉字。这可太冤了,现代汉语字典才哪儿到哪儿?白话文杀死了古代许多专有名词。</p><p>有许多字的古意和日本今意都是差不多的,</p><p>比如说,鯯,又称鰶,也就是现在的鲱鱼,尔雅:谓之尝魬。根据宋困学纪文,东南沿海用此鱼拌饭。</p><p>鮹,最早见于抱朴子,广韵集韵称其为海鱼,形如鞭梢。今烟管鱼。也用与指代章鱼。</p><p>鯏,苕溪渔隐丛话鳗鯏鱼,亦名甜鱼。甜鳗也。</p><p>鯱,史记中出现的海中瑞兽:于是乎蛟龙赤螭,鲠鰽螹离,鰅鳙鯱魠,禺禺鱋魶,揵鳍擢尾,振鳞奋翼,潜处于深岩。</p><p>鮏,今作腥,说文鱼臭也。</p><p>鮎,今作鲶,这个写法日本仍有沿用。</p><p>鲷,说文,尔雅均收录,此鱼原产中国近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