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走水(二)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有军将不以为然道:“向南若何?”

  昌则玉点头微笑:“向南甚好,走水路、陆路皆可。然南部百里即是合州,此渝北要隘,想再向南别无二路。嘿嘿,将军可知,当年鞑子的蒙哥汗就是战死在合州的钓鱼城下。将军自谓武勇才智,可超鞑子可汗?”

  那军将哑口无言,只能摇摇头。

  昌则玉续道:“且即便过了侥幸过了合州,再向南就是重庆府。这是川东通衢重镇,控制的势力范围方圆可达百里。无论咱们怎么走,都绕不开它。要是诸位有力克重庆府的自信,我便无异议。”

  打个遂宁尚且打不下,何谈崇墉百雉、固若金汤的重庆?

  当下昌则玉一语问出,在场军将无不敛声默然。

  过了片刻,有不服气的军将再道:“南下既然不可,何不东去?据我所知,从此间向东走,数百里即可至湖广施州卫,向年咱们还不是从哪里打出去的?”听口气,倒是一个跟随赵营很久的老人了。

  纵然身居左军师的高位,但昌则玉对于赵营的宿将们还是很尊敬,这些人看着一个个都不显眼,但却组成了整支赵营中势力最为雄厚的团体。他们是赵营的核心与灵魂所在,现在混得再差基本上也都是百总级别,一旦有外人侵犯了他们的利益,不管平日里相互之间多有嫌隙,他们都会暂放仇雠,抱团对外,有时候面对他们,就连赵当世也不得不退让三分。所以昌则玉很注意与这些人打交道时的态度与话术。

  做一事、像一事;谋一城、思一国。被委任为军师的昌则玉在入川前就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并且做到了然于胸。只有这样,他才有足够的自信与资本与赵营杂七杂八的军将们唇枪舌战:“这位将军恐怕有所不知,从此向东,自大江、嘉陵江等分出的支流不计其数。就说近的便有岳池水、渠江、邻水,再远尚有高溪滩等等。这些河水江水不见得会结冰封冻,且皆为西南自东北的走向。我军要横跨重重水网,不说危险,恐怕延误也是甚巨。此外,东面忠州卫、石砫宣慰司均处我军必经之路,我军须得迎面将此二者败而拔之,方可保出川无虞。这两地官兵的厉害,将军你此前定然经历过,不用鄙人多说了吧?”

  这军将就是当年与石砫的决战中的负伤者之一,昔日战斗之惨烈记忆犹新,他不回答昌则玉,但身边的人都发现他竟暗中都起了鸡皮疙瘩。既有这样的表现,答案不言自喻。

  “南、东皆不可,向西原路返回?非也!”无人再出言质疑,昌则玉随即自问自答着摇摇头,面露难色,“张令、孔全斌、谭大孝之辈神出鬼没,其意难测。遂宁吕大器等人恐怕做梦也想我军继续迁延此地,并慢慢将我军困死。我军当前既然得以突破篱障,就得速行摆脱,否则给官军喘息重拾的机会,只怕会再次陷入泥沼。”

  帐内众军将包括赵当世在内,都深然其言,原还有些嗡嗡的不满声至此完全止息不闻。

  “是以下一步我军动向,非向北不可!”有了前面一番辩论的铺垫,昌则玉说到这里已然右拳捏紧,露出了不容置喙的坚毅神情。

  赵当世适时出声道:“军师言下之意,莫不是要走嘉陵江?”辩论者需要对手激活自己的思维,而当辩论者一枝独秀成为演讲者时,他更需要的是捧场的人,赵当世深谙此道。

  昌则玉郑重点头道:“主公一语中的,要向北,只能走嘉陵江水路!”

  “嘉陵江水路?”

  继前次骚乱后的长时间寂静,军帐中再次议论鼎沸开来。他们都开始想向北该怎么走,却很少有人想到要顺着嘉陵江走。

 &em则玉很注意与这些人打交道时的态度与话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