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2 章第1/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 毓坤叫冯贞去尚宝监寻个老辈儿人来,要在任上十年以上的,兴许从这样的人口中,她能问出蓝轩起初入宫那三年的经历。

  然而冯贞去了一圈,却回报道, 也就在近六七年间, 尚宝监的首领太监、少监乃至于下面的佥事, 皆换了一茬,以至于如今在任上的, 竟无一人曾识的蓝轩, 更不知道他甚至在此处任过职。

  宫中的内侍与宫女是不同的,宫女还能得五年一个恩典,放出宫去, 但内侍已断了亲缘,又无子嗣奉养, 只能老死宫中, 或者比较有脸面的那些,得了皇上或者娘娘的恩典可以告老, 出了宫,便居住在北京城西南的南池子一片,所谓菜户也。

  毓坤想, 即便以前尚宝监那些人皆卸了任, 也总有在二十四衙门别处任职或者是出了宫的, 可以召来一问。但没想到的是, 叫冯贞一查就更不得了,十年前曾在尚宝监任上的太监、少监皆落了罪,早已发落出宫,病的病,死的死。而下面的人就更不得了,有几个,竟是活生生被打死的。剩下的人中,冯贞勉强寻来几个,不是当年根本没见过蓝轩,便是已记不得这事了的。

  不过毓坤也并非全无收获,至少叫她发觉,十年前尚宝监这些人的下场,确实不同寻常。也不知道到底是因为他们曾得罪过蓝轩,后来才被处置,还是蓝轩要掩盖些什么。

  思来想去,毓坤竟觉得第一种可能性大些,毕竟若是为了掩盖什么,蓝轩尽可以将这些人都杀了,毕竟还有活下来的,而那些死了的,得的罪名也并非有失公允。但另一层疑惑又浮上毓坤的心头,若按她对蓝轩,或是对萧恒的了解,他并不是锱铢必较的人,甚至先前那骂他骂得厉害的万壑松,也是他提拔起来,所以究竟是什么原因,竟叫他对这些人毫不留情。

  思索了一会,她依旧没有头绪。

  尚宝监这条线断了,毓坤便决定换个思路。蓝轩从尚宝监转到司礼监,是隆庆十二年的夏天的事,档案中写的是因有功而升迁,但具体是什么事,却没有记载。

  望了眼冯贞,毓坤道:“你可还记得,隆庆十二年,春天到夏天那会,可发生过什么大事。”

  冯贞虽是她的大伴,但年纪比她大不少,隆庆十二年的时候已然记事了,他仔细想了想,答道:“万岁可是忘了,隆庆十二年,正是先帝遣神机营平定东南倭寇之乱。”

  毓坤想了想,确实有这回事。在她年纪尚小的时候,东南很是闹了阵倭寇,朝廷三番五次派军,皆镇压不住,一场仗从隆庆八年打到了隆庆十二年,最后还是调了禁军中的神机营去,方才彻底将倭寇平定了。

  难道蓝轩的升迁,竟与这事有什么关系?

  毓坤忽然就想起来,先前审杜诗若的时候,似乎听蓝轩提起过,他曾去过闽南的霞浦,那处正是被倭寇烧杀抢掠最严重的地方,难不成正是七年前,他在尚宝监的时候?

  一下就有了头绪,毓坤便让冯贞再去兵部取七年前与东南战事相关的文书来,尚宝监掌管的是宝玺、敕符和将军印信,若是蓝轩是因公务去往霞浦,那一定会在兵部留有记录。

  果然这一次,冯贞并非无功而返,而是带回来一个消息,七年前蓝轩确实曾离开过京城,去的地方便是当时被派往东南的神机营的驻地宁德,为的是给神机营的统领送敕符。

  敕符乃调兵遣将的凭证,从京城送往前线,规矩是要由兵部的官员与皇帝身边的内臣同去,为的是相互监督。但那时蓝轩不过是佥事,按理说这样的差事是轮不到他,但既然去了,少不得这差事是他周旋活动得来了,这也更说明了,离开京城,去往宁德是蓝轩有意而为之。

  寻了东南舆图来看,毓坤发觉宁德与霞浦离得很近,自然蓝轩便是在那时去的霞浦。

  但毓坤寻遍兵部的记录,却没有见记载,之后蓝轩究竟是因何功劳而得到升迁,一切仍旧在像是团迷雾。

  不过从兵部的旧档中,毓坤倒发现另一件重要的事。

  东南的倭寇之乱,早已有之,按照兵部的记载,大明之东是东瀛。自唐代以来,东瀛人学习汉人的文化礼仪,最高统治者称天皇,而天皇这个叫法本身便是从唐。大约几十年前,幕府逐渐凌驾于天皇之上,如今掌权的是武家的幕府将军源雅信,

  自东瀛进入幕府时代,幕府将军之下,各番主皆豢养武士,而番主之间的混战,又使无主的武士沦为浪人,这些浪人生活无以为继,便集结起来,在海上劫掠侵犯与东瀛相邻的大明东南沿岸。这便是倭寇最初的由来。

  这些东瀛浪人虽为武士,但因言语不通,又不熟悉大明的地形,原本成不了气候,但坏就坏在,自她祖父始,大明开始长达三十年的海禁,同时朝廷又向东南诸省征以重税,中间赶上几次蝗灾,田里的庄稼没有收成,养蚕织出的丝也无市可商,江浙和福建几省的一些饥民们铤而走险,和倭寇搭伙结伴,做起了劫掠的生意。

  有了对地形熟悉的人引路,原本彪悍的东瀛浪人如虎添翼,竟渐渐声势浩大起来。他们往往数百人乘一条船,上了岸便找个村庄大肆抢劫一番,之后再屠村,为的是不留活口向官府通风报信。

  这样残酷的手段很快引起了朝廷的注意,最先派去平乱的是兵部右侍郎梁尚任,那是在隆庆八年。据说这位梁侍郎自幼熟读兵书,又曾任浙江巡抚,对东南一带的风土人情,地形地貌熟悉得很,果然他不过去了三个月,便将进犯宁德与连江的倭寇一举击溃。

  而当时向皇帝举荐梁尚任的,便是时任丞相的萧仪。因接连大捷,梁尚任很快升任兵部尚书,也就这时,出了事。

  也不知道为何,到了隆庆九年,朝廷再与倭寇作战时,便从屡战屡胜转为屡战屡败,甚至有好几次被倭寇打得措手不及,倒像是已方得行动提前叫倭寇得知一般。也是从那时起,梁尚通敌的传闻不胫而走,由东南三省的总督报给了皇帝得知。

  作为梁尚任的举荐之人,萧仪这次仍旧站在他这一边,上书皇帝,一力为他澄清清白。然而这时发生的另一件事,将萧仪也彻底拖入了旋涡之中。

  这便是隆庆九年那件著名的,令她爹从此将丞相之位废置的,所谓萧仪谋反案。

  也是看了兵部的旧档,毓坤才大概知道,当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在萧仪上书保下梁尚任后,兵部丢了批用于东南战事的军械。有人向皇帝密报,萧仪与梁尚任里应外合,利用职务之便,将这批新造的军械装船,送往长江以南,为的是送与前朝乱党,做谋反之用。

  隆庆九年,距离此前的殇怀太子案将将满十年,这件事,甚至比东南的倭寇更令朝廷敏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