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一夜无话。

  第二天一早,刘畅就决定向古堡进发,他已得知古堡的位置,袖里乾坤中早已准备好了足够他野外生存半年的东西,这还有什么可说的出发吧!

  就在他走出大门的时候,一直寂静无声,刘畅以为它坏掉了的系统突然发布了任务:

  “任务一:在巴洛姆找到倪曦。

  奖励:大五行始终说原本(邹衍)。

  任务二:探索古堡,破解其中的秘密。

  奖励:瞌睡虫培养方法。”

  看到奖励,刘畅当时眼睛都红了,这已经不是丰厚可以形容的了。

  先说瞌睡虫,这东西看似一般,但在西游记里,可是连神仙都逃不过的东西,只要中了就只有昏睡。简直就是潜伏进敌人内部的神器。

  另一种就更不得了。

  邹衍,战国时大阴阳家,主要学说是五行学说、“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又是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因他“尽言天事”,当时人们称他“谈天衍”,又称邹子。

  早期中华哲学文化,并没有五行的说法,更没有五行相克之理论。

  而邹衍认为,天地有五行,从天地剖判以来的人类社会都是按照五德(即五行之德)转移的次序进行循环的。

  他用“五行生胜”的理论,试图说明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的规律。他认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是五行相生的转化形式,说明事物之间有着对立的关系。

  而五德转移是仿照自然界的五行相克即土克水、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的规律进行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变化同自然界一样,也是受土、木、金、火、水五种物质元素支配的,历史上每一王朝的出现都体现了一种必然性。邹衍说:“五德之次,从所不胜,故虞土、夏木。”

  说白了我们现在的五行说起源就是邹衍,他的学说最早被引用的是董仲舒。

  董仲舒正是以五德始终说来作证他的“天人感应”,“大一统”理论,以此打动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可见这套学说的厉害,后来道家为了发展,把阴阳家吸收到道家里,也就继承了五行学说,可惜邹衍的原本经过儒家的修改已经不得见了。

  而这次奖励的大五行学说,是邹衍的原本,虽然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五行学说早已更加完善,我们不能厚古薄今,见不得现代人的进步,可是一个学说最原本的样子还是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事物,最少能了解当时邹衍所处的环境。

  要知道,邹衍号称谈天衍,那也是力压一代人的绝世之资,如果能得到原版,收获不必上次的《万寿道藏》小。

  原本只是为了案子,就算失败也是无妨的刘畅这一刻充满了干劲。虽然任务没有惩罚,可是天大的好处摆在面前,得不到本身就是最严重的惩罚。

  系统也是深知人性的弱点,贪婪是人最终要的欲望,人类进步的原动力之一,就算是修道者,看见好处也免不了上前道一声:“此物与我有缘。”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