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科举考试,出使大理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第128章科举考试,出使大理

  中原内外暗流涌动。

  暗流之所以是暗流,就是因为没有拿到明面上,等到特殊时机,然后一口气爆发出来,现在显然不是时候。

  既然没有任何暗流爆发,金陵家家户户都是安安静静过年,不知不觉间到了春二月,二月初九,春闱之日。

  科举的重要性无需细说,经过数百年传承发展,至今已经非常完备。

  不仅是大明,满清、蒙元、金国、辽国、大理、西夏、瓦剌、吐蕃,也有类似的政策,用于选用各种人才。

  只不过若论传承发展、文化底蕴、制度完备,异族远远比不得中原。

  这么说并不完全正确,因为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体系,在大明受到重用的人才,到满清未必会受到重视。

  同样的,蒙元珍视的人才,到了中原之地,也可能没有发挥的空间。

  不管怎么说,科举考试,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重中之重,六扇门捕神以下六大管事,尽数在考场外巡视。

  嗯。

  甄兆人出身于河北甄家,向上可以追溯到后汉年间,著名的洛神甄宓,便出身于甄家,可以说是世家大族。

  咬断骨头的同时,要把里面的骨髓吸食干净,半点渣滓都不会留下。

  另外,考生的那些质疑,恰好是沈在宽面临的首个考验,如果连这些质疑都无法解除,凭什么能位列朝堂?

  等到我武功突破,你想让我说话,我都懒得开口,沉默的堪比顽石。

  至于李寻欢,那当然是

  ——出使大理!

  ……

  殿试:最后一级考试,无所谓考中和没考中,到了这一级别,只要不是故意犯错误,基本上都能有官做。

  沈炼的大哥沈玉门,师兄许笑一,师姐风四娘,也都在队伍之内。

  听着沈炼的絮絮叨叨,李寻欢便是脾气再好,也不由得生出些烦闷。

  由于出身问题,肯定有考生不服沈在宽,但同样也是出身问题,使得沈在宽的排名,反而是最为干净。

  然后嘞?

  甄家无论流传多么广远,同样也是商贾世家,和沈家没什么区别。

  榜眼:甄兆人!

  听闻大明使者即将到来,大理不敢有半分怠慢,拿出十二分的重视。

  ……

  沈万三至少贡献巨量家产,帮大明数次渡过危机,甄家有什么功劳?

  另有一点,根据锦衣卫调查,甄兆人背后站着某位重臣,两人的关系虽然很隐秘,但还是被发现蛛丝马迹。

  且不说沈炼肚子里的墨水,能不能看懂考题,就算能看懂又如何?考场那么多大宗师,难道是瞎子聋子?

  会试:乡试后次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举行于京师礼部,又称春闱,是影视剧中最为常见的“科举考试”。

  事实上,朱元璋也是思虑许久。

  殿试的时候,沈炼连靠近的资格都没有,就算沈炼会千里传音,难道能隔着厚厚的宫墙,给堂弟传答案?

  “再退一步,我们家除了多了个状元,别的没什么区别,你们家可是有陛下钦赐的牌匾,比我家强多了。”

  如果给沈炼阅卷的权力,那么

  沈炼若是有这个本事,那就不是六扇门神捕,至少官爵会提升几成。

  如果没什么背景,只能挑灯夜战,寒窗苦读,准备考研考公的学子,对于范进的举动,或许会更加理解吧。

  六天时间眨眼过去,二月十五,考试完毕,三月十五,殿试开始。

  好在李寻欢俊朗无双,朱元璋把他钦点为探花,又福至心灵,想到“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的对联,亲笔题字安抚老李探花,把这变为佳话。

  殿试和沈炼没什么关系,连在外看着的权力都没有,巡视护卫是卢剑星带领的锦衣卫,还有九位辟邪太监。

  出使大理的队伍,名义上是去大理做友好访问,实际上针对的,却是苗疆岭南等地,足有五百随行士卒。

  沈家唯一在朝中当官的,就是沈炼这个六扇门神捕,平日里向翰林院的方向看几眼,都会被御史参奏失礼。

  许笑一最近忙于淬炼龙骨,从去年腊月忙到现在,方才把所有的龙骨打磨;沈炼若是有这个本事,那就不是六扇门神捕,至少官爵会提升几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