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天工院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而北方政权南下却没有那么大补给压力,南方农作物一年两熟,南下作战时可以抢征到足够多的粮草。

  还有兵员身体素质也有关,北方吃的面食蛋白质含量高,还有那些游牧民族都是吃肉的,所以北方人比南方人长得高大雄壮,在冷兵器时代,这非常重要。

  将来和满清作战,只有发展先进的火器,才可以弥补自身不足。

  至于织造司,那就牵涉到朱由崧的商业布局了。

  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海内外商贸市场的扩大,已然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雏形。

  明朝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商品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由于万历初期张居正秉政,施行“一条鞭法”,规定地租赋役除缴纳谷物和钱钞外,还可以银缴纳。即所谓“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从此在赋税上由缴纳实物逐渐转变为缴纳货币。这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一大进步,金银也逐渐成为贵重的货币。

  伴随着海外西班牙等殖民国家的白银大量流入明朝,为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奠定了货币基础。

  但明朝这个脆弱的资本主义萌芽很快就会被扼杀。

  它受制于内在的封建体制及阶级认识限制,还未进入真正的高速发展的阶段。

  后来迎来了满清的入侵,进而在满清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极端压制政策的影响下,最终掐灭了明末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

  满清二百多年的野蛮统治,使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原有的领先世界,开放吸收状态,变成封闭自守,逐步落后于西方,最终被西方所赶超。

  明朝对外贸易主要是以陶瓷和丝绸为主,江南苏杭地带就种满了桑树,所以朱由崧准备研发织造业,从中分一杯羹。

  作为重生穿越者,织造技术完全没问题啊,朱由崧图纸都画好了。

  朱由崧又拿出一叠厚厚的稿纸,递给宋应星。

  宋应星接过稿纸翻看,第一部分都是一些农作物,红薯,土豆,辣椒,玉米。不但有图,还有文字描述了其特性。

  “陛下想推广这些农作物,这牵涉到储存,百姓的认可,还有税制等问题,一时很难啊。”

  朱由崧瞪大了眼睛,他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些高产作物进入明朝几十年了没法推广。

  现在宋应星居然好像看出了问题,连忙问道:“宋卿,快快详细说说,为什么还会牵涉到税制。”

  “陛下,就拿这红薯来说,它要四月底种,九月才收,种的晚,收的晚,又不易储存,农民百姓等米下锅又要交税,富贵人家种这个利益不大,这哪里能行。”

  朱由崧点了点头,宋应星说的还真是直接要害,这时代农民家里绝大多数没有存粮,只想庄稼早点下种早点有收成,要不青黄不接时是要饿死人的。

  还有等到农作物成熟时,官府下来收税,而你的红薯还在地里,这要让人怎么搞,官差才不管你呢。

  其实这说来说去,就是朝廷的不作为,不思变通,制度僵化。

  不用一次性全部推广,慢慢推广嘛,每家每户拿一点点田地出来种就好了。

  像这种红薯又不占地,边边角角都能种上一些,都有不错的收成。

  朱由崧打算让农务司慢慢的推广,今年先在皇庄里育种。

  “咦,陛下,你画的这个纺织机,怎么可以放这么多的纱锭?”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