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建立了新的秩序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眼下,邵田也要加入,熙风突然想起他没有课本,这下可把他急坏了,哪里有课本呢?

  渌云提醒他,弟弟周立人在他们还没结婚时就开始读书,他有书。

  熙风拍拍自己的脑袋觉得自己这下还真是笨,于是跑到周山村老丈人家里去找书,还真有……

  熙风对两人是寄予期望的。

  想想这个世世代代只晓得种田的家庭,有了两个读书人,或许不期望他们将来有多大的出息,但指望他们能开化明理,然后将学到的东西传承下去,这或许也是对后代的一种福荫。

  就像流传至今的仙豆塔、矗立不倒的恩丰塔。

  老先生到家里教学一般是教整整一个上午和下午,中午饭就在家里吃。

  老先生不愧是名声在外,懂得很多的道理,吃饭的时候跟熙风很聊得来。

  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两人读了一段时间,差异便显现出来。

  熙林这个家伙八年的奶没有白喝,脑子非常灵活,有逻辑,接受能力很强。

  但他有他的弱点,没有耐心,刚开始的时候还好,觉得新鲜,坐着认真听讲。

  后来就感觉很烦躁,老师再来,他就躲起来,熙风找到他,从后厅的砻谷机后面把他拉出来,他赖在地上不肯到读书的房间去,嘴里大声的抗议:“我不读书,不读书,不读,不读!”

  熙风气得拿起棍子想抽他一顿,他见熙风发火了,心里有点怕,老老实实的进房间去了。

  又读了几天还是犯毛病,于是熙风就干脆让他到地里去干活,这家伙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才干了不到半天,手上已经磨出了水泡,肩膀被晒得通红,感觉火辣辣的。

  熙风不说让他回去,他也不敢回去,他只能忍着疼在地里咪咪摸摸地慢慢干着。

  这样干了两天,他已经撑到了极限,又不敢说不去地里,到第三天的时候,老师来上课,他自己跑到房间去听讲了。

  熙风见了偷笑,然后故意站在房门口叫一句:“熙林,去田里做事了。”

  里面传来一句:“不去田里了,我要读书,没时间去田里。”

  熙风再偷偷一笑,然后扛着锄头自己出去了。

  后来熙林再没敢逃过课。

  邵田这孩子却十分有耐心,而且很虚心,老师上课的时候他都很认真的听讲,从来没让熙风操过心,只是悟性比熙林要差上一些。

  就这样,熙风天天忙着两人的学费,供两人读书。

  突然有一天,不知道什么原因,老先生犯了轴,跟熙风说,他教不了两个,只能教一个,但保证教成才。

  熙风以为是两个孩子调皮,触怒了老师,等他消气就好了。

  谁知老先生轴的很,就是不肯松口,熙风怎么做工作都没用,提价也不行,他咬定就只教一个,否则他就不来上课了。

  逼着熙风做选择。

  被放弃的人,可能就要开始种田,也许一辈子再无出头之日。

  选哪个呢?

  一个是兄弟,一个是儿子,对于别人来说,选择给哪个人读根本就不是个问题,不用想也是选儿子。但对于熙风来说却是非常的纠结和苦恼。

  在这个家庭来说,熙风从少年就开始掌家,对于家里的兄弟,特别是熙林是他掌家后才出生,他有点亦父亦兄的感觉。

  从老先生反馈的信息来看,熙林是块更好的料子。

  熙风“牺牲”了自己的儿子。

  他最初的想法是熙林年纪大一点,就让他先读,到时候条件好了,再让邵田续上。

  不过,从思想层面分析,这大概是他骨子里特有的一种牺牲精神,或者说一种大局观念,既然熙林是块好料,那就应该物尽其用,如果强行选了邵田,可能不能取得寸功,到时候反而把两个人都给耽误了。

  后来,事实证明,熙风的选择是正确的。

  官府在隔壁的乾塘村建起了书院,熙风帮邵田把学续上了,可是他读了不到四年,成绩不理想,他自己觉得读不下去了,就这样结束了。

  熙林后来也进了书院,成绩一直非常优异,考上了官办最高学府。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