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彭呈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我想写下这个故事,可能会有点乱,在写作时我的头脑很混乱,虽然在当时处于局面正中央,我头脑清晰的不得了,但现在回想起来,简直头痛欲裂,绝望,痛苦充斥着我。人生再也不想经历第二次的工业革命。

  人在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往往觉得自己的心灵变强大了,但其实并没有,人的情感会变得更加脆弱。只是麻木得选择伪装和避开不谈而已。

  在神秘的伪装下,更显得看起来有稳重的气息,我心里明白,其实并不是。

  就像我面前的那幅古画,墙上的古画成色不佳,缺了一角,收藏和商业价值大大减少,像我这样的人,在客厅正中央挂这样的一副画显得很奇怪,但是我这样鉴定古董的专家和收藏大家。不禁让人猜测,这副画是否出处高贵、破损为最新艺术或者对于我有特别,难以代替的意义所在。

  其实它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故意把它挂在哪里。我喜欢看路过时别人揣测这幅画传奇故事的样子,有种玩弄别人的恶趣味。

  中国盗墓史上最猖狂的年代有两次。第一次,西汉,当时官方允许民间私人铸钱,墓葬中陪葬品多有铜器,铸币者盗墓以获得铸币原料。第二次是清代,是文物研究者为了考据历史的研究性盗墓,破坏性不大,却给后来的史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资料。

  在那乱世枭雄的时代也衍生出了许多盗墓贼,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我祖宗不属于盗墓类,他是属于跟有权有势的逝者打交道的旁门左道——一群为皇家修建陵墓的组织,这一类人是出了名的能工巧匠辈出,那一年代,许多精雕细造的暗器和腐蚀性强的东西都出自他们的手中。大型的防御陵墓,难以挖掘的墓室、震慑盗墓者的棺木、障眼法的虚冢都大多由他们设计。

  这群人却渐渐淡出历史的长河,没人敢学习这门手艺,大多王候早早修好自己的陵墓,下葬时喜欢将修葺自己陵墓和抬棺材入灵室的工匠全部活埋,以确保自己陵墓藏宝的位置不被外人所知。

  我的祖先黄昏出生时正处于西汉末期,年幼时被人捡去,学习修葺陵墓,年少精明,十八岁时被指派帮助建修和抬入一位王候墓。黄昏比一般人要精明多,在修墓的过程中,就已经给自己在运土处留下了一条,可容纳一人通过的小道。

  所有抬龙棺的人都该被殉葬,但是我的祖先,他逃了出来,并且胆大的

  偷走了一份古墓的设计构图,所以,我的故事因此开始了。

  现在,因为一些原因,我要从我年轻时候的一件事说起。

  上文所说的,我祖先年轻的时候跟着一块和田玉的出处而探究的事迹。都是后来他回家后,和自己的孩子说的,他吓的全身冰凉,后来他拿着撬棍,硬生生砸倒了魏德明变的怪物,一路往前的冲出了墓室,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为了避免这件事产生的心理阴影。他携着一家老小搬到了另一个地方生活,并将自己改名为蔚冬青,这才开始起了我们的生活,这件事情留给他留下了非常深邃的印象,据说到死前,他还对这件事念念叨叨的。就这样一代传一代,传到我这一代,就演变成了这个样子。不过这个传说的可取性还是很高的,因为我家真的世世代代流传着几块羊皮制的图绘,除了这个故事之外,他再没有留下什么信息,其他的,关于他之前做修墓人话都是我在很久以后从那羊皮上翻译,猜测来的。

  不过像他这样胆子大的人,能将他吓成这个地步,可以说我将这个故事故意简单化,让它显得不恐怖了。

  他当时其实聪明的猜测预想过另一种结局——其实魏德明在林中遇见鬼物那一夜就已经死了,只是灵魂弥留之际,化做人形,直到见到墓室里熟悉之物,唤醒记忆,才彻底醒悟,化作怨鬼。不然怎么解释他被迫害惊吓后,怎么还要往洞里探测这样不同常理的行为。再者一个好端端的人为什么在墓中突然变身了呢。

  只会越往细了想越感到后怕而已。

  祖宗也告诫过后辈,非万不得已,不得入盗墓这一损阴德的活计。不然后生不得善终,

  到我这一代,经历了*****,大道理都已经被科普的差不多了。对鬼神之说压根嗤之以鼻,对这些陈年老调的故事不感兴趣,倒是对父亲书房存放的那几块古羊皮很感兴趣。所以我经常偷偷趁父亲不在家,将东西拿出来翻阅和研究,这种行为使我破译古文的功力更上一层楼。

  也是这件东西,让我对古物探究感兴趣,促使我在网上认识了一个神秘的人——彭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