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七章 政事堂会议第1/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style>  .show-app2{width:100%;clear:both;dispy:block;margin:0  0  10px  0;border-radius:  3px  3px;border:1px  solid  #f2f2f2;}  .show-app2-content{float:left;width:70%;background:#dff0d9;font-size:14px;padding:10px  0px;color:#3d783f;border-radius:  3px  0  0  3px;line-height:  22px;}  .show-app2-content  .show-app2-cover{float:left;margin:0px  10px;height:40px;width:40px;}  .show-app2-content  .show-app2-detail{float:left;}  .show-app2-content  .show-app2-detail  p{margin:  0;}  @media  (max-width:  768px){.show-app2-content  .show-app2-detail  .show-pc{dispy:  none;}}  .show-app2-content  img{width:36px;height:36px;border-radius:50%;}  .show-app2-button{background:#44a048;border-radius:0  3px  3px  0;float:left;width:30%;text-align:center;padding:10px  0px;color:#fefefe;font-size:14px;position:  retive;line-height:  22px;}  .show-app2-button:after{content:"";width:8px;height:8px;border-radius:50%;background:#ff6666;position:absolute;top:3px;right:3px;}  </style>            政事堂,武德以及贞观时期设立在门下省,是唐朝宰相议政之地。

  政事堂会议常设,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议事机构,亦是帝国最高行政机构。在武德年间以及贞观大部分时期,整个帝国官僚体系有资格参与政事堂会议者,唯有三省最高长官,即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长官。

  尚书省的长官称为尚书令,因武德年间李世民曾担任此职,在他即位以后,便不再设尚书令之职位,以示恭敬。尚书省的最高长官事实上边转为左右尚书仆射,而古时以左为尊,尚书左仆射一职便是宰相之首,领袖百官。

  左右尚书仆射、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侍中,便是贞观时期的宰相。

  只不过到了贞观后期以及高宗之时,政事堂迁往中书省,皇帝开始让其他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或者“同中书门下三品”,后来又逐渐统一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亦为宰相。

  政事堂是中央的最高权力机构。

  某种程度来说,唐王朝的兴唐代衰盛败,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政事堂政事的运作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从政事堂几次搬迁的轨迹,便可以看出政事堂在大唐中枢的地位变迁。

  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论证是政事堂的常态,缔造了贞观之治的伟大辉煌,亦奠定了大唐王朝坚固的根基。而在中书省的政事堂议政,则是政事堂制度的破坏,以及沦为皇权操纵的工具。等到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则是政事堂制度的瓦解……

  什么是政事堂制度呢?所谓的政事堂制度是指尚书省(国家的行政机构)、中书省(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机构)、门下省(国家方针政策的审核机构)长官,在固定的时间、地点经常性地讨论国家大政,平衡互制、协调共济,最后堂论证是政事堂的常态,缔造了贞观之治的伟大辉煌,亦奠定了大唐王朝坚固的根基。而在中书省的政事堂议政,则是政事堂制度的破坏,以及沦为皇权操纵的工具。等到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则是政事堂制度的瓦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