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法教正,人心正!(求订阅)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但你不得不承认。”

  “始皇接手的是一个已延续五百多年的国家,一个腐朽程度和矛盾积累,丝毫不逊于天下任何一国的国度。”

  “六国之积弊,大秦同样有。”

  “甚至更多。”

  “因为大秦以法立国。”

  “而在经历‘四贵’,即穰侯、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乱法后,大秦的法制已出现大规模崩坏。”

  “而在始皇继位之初,还有吕不韦专政。”

  “吕不韦主张‘宽政缓刑’。”

  “在那段‘宽政缓刑’的年月里,大秦的乡里滋生出了大量不务耕稼,专说是非的‘疲民’,什伍连坐也几乎被废除,豪强大户开始明目张胆的收容逃刑者做黑户隶农。”

  “大秦的法制进一步败坏。”

  “宽政缓刑,看似是行的仁政,行的王道。”

  “然只要仔细想想,便会知晓,大多都宽了贵胄,缓了王公,真正宽缓的底层有几个?”

  “商鞅之法的确严厉。”

  “但却是做到了赏罚分明,贵贱同法,对贵胄比对底层处罚更严,百余年下来,老秦人其实早已习惯了严法,也极少有人去触犯法度。”

  “随着宽政缓刑,大秦心田发酵了,蓬松了。”

  “法教正,人心正。”

  “法不正,人心也就散了。”

  “再想斧正回来,花费的时间精力,可就太多了。”

  “始皇掌权之初,曾尝试恢复什伍连坐,但遭到了朝野一阵反对,甚至地方也有人跟着反对,最终始皇做出了妥协。”

  “贵胄大族们反对,情有可原,毕竟他们非但没了封地,还要与民同法,自然是满心不愿,但底层庶民有得无失,何乐而不为?却也跟着贵胄大族起哄,这便足见朝廷对底层控制减弱了,底层已能为朝廷之外的人惑乱,心无定见。”

  “法制的崩坏。”

  “最终也致使了军功爵制的崩坏。”

  “两者实是休戚与共。”

  “商鞅是一个毫无人性的人。”

  “他定下的这套军功爵制以及法制,完全就是在逼着底层去拼命,但商鞅的法制下,却有一个明文规定,就是有爵位的人,在犯法之后可以减轻一定的罪罚。”

  “因而商鞅变法后,秦人人人奋勇杀敌。”

  “我若没记错。”

  “商鞅变法前,曾跟秦孝公有过一段对话,其中便讲到。”

  “法不能变?不能缓?不能减?不能特赦?”

  “答案都是不能!”

  “因为商鞅构建的这套体系,是相对完备的体系,就是靠功赏激发底层的斗志,让底层愿意去奋斗去付出,但很多人忽略了一点,商鞅的法是很严苛甚至是严峻的。”

  “为何?”

  “这也是有原因的。”

  “因为大秦国力不够,支撑不起这套体系。”

  “因而需要让人犯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