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汽车人才的尴尬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第258章汽车人才的尴尬

  两人都挺麻利的,第二天就开着这辆拉风的跑车回了水木,直接找闫教授,谁让他人脉广呢。

  汽车系在大项目组里也有参与,负责一种电动运输车的研发,但说到底,都是些边边角角的东西。

  甚至基本属于王旭的构想的那种,一时半会儿出不了成绩,但也算混了个脸熟。

  他们能参与进来,甚至都和闫教授的私人人脉有关,他有个发小就在汽车系当实验员,然后就屁颠颠找来求他分个项目,那边都快揭不开锅了。

  汽车系在九十年代那真是属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专业,毕业生要么出国,要么改行,要么出国改行。

  反正几十年后,一个班级的同学中,还在汽车行业的,可能都不到一成,全军覆没的班级都不是没有。

  这会儿的华夏汽车企业正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市面上一车难求,对质量的要求那就是能跑就行。

  于是,各地疯狂建设汽车厂,大部分都是些小厂,甚至只要是个厂子就号称能生产汽车,最终,全国汽车生产厂家达到了上千家。

  其中,一年产几辆,全靠锤子敲外形的车厂都不在少数。

  这会儿,所有的车企做的都是一件事,玩命生产就是了。

  全国汽车厂的技术,其实大多来自于五六十年代的计划经济,很多生产设计图纸,被批量性发放到全国各地。

  使得很多工厂其实都知道怎么生产那老几样,比如著名的帝都212吉普车,能生产这东西的厂子不下几十家。

  这会儿的汽车只要生产出来就能卖出去,甭管你的东西有多烂。所以好多以前有图纸的厂子都又翻出故纸堆,然后叮叮当当的生产起来。

  至于技术,有钱的搞搞引进,没钱的就凭直觉瞎整,正属于抄都不知道怎么抄的时代。

  所以这些汽车厂是真的不要人,要来也没用,根本没有新车研发计划,也没有技术改进的需求。

  在这个阶段,经验比理论有效,所以,这些只学过理论的学生,毕业后扔厂里,可能还不如修过几年车的老师傅好用,最终,就只能改行了。

  而一旦整个产业度过这个阶段,市场开始供大于求,大量缺乏技术的小厂子倒闭,市场竞争开始向产品本身偏移的时候。

  理论的重要性就开始凸显,对于汽车专业型人才的需求也同样爆发性增长。

  可这个时候人们又发现,之前根本没培养过这样的人。

  学了的改行了,干这个的没学过,最终就只好求助于外了。

  就好像我国航空工业长期被打压,你没机会求助于外,甚至抄无可抄,自然不得不培养本地人才,然后几十年后,各种航空工业的领头羊就都是自己人了。

  汽车系是和航空工业类似的系统工程专业,偏偏自身人才成长土壤又被彻底破坏,而外来的和尚又没有进入的限制,最后的结果不言而喻。

  王旭估计自己也改变不了这种现实,但是能让这些未来可能的人才多一点机会,早一点接触总是好的。

  更何况这还是互利互惠的,这种车还可以外借,比如拍海报啊,电影啊,电视剧啊之类的,也可以为学生接触外部提供一些便利。

  “老板好,您这是在写论文?”王旭见到闫教授的时候,看到他正; 学了的改行了,干这个的没学过,最终就只好求助于外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