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看热闹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金秋的帝都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王旭打算出去遛遛,让自己的精神放松一下,说好了不忧国忧民的,怎么又轴上了。

  拿上画纸,铅笔,画板,王旭骑摩托去了什刹海,他想静静。作为一个文艺青年,还有什么方法能比在美丽的什刹海边画画更好地休息吗。

  手握画板,看着悠闲散步的人们,手里的碳笔轻轻划过纸面,王旭用的是炭笔,他不喜欢用炭条,虽然拿东西画画更快,但实在不好收拾,所以他还是选择了炭笔。

  速写,一种最直白的美术形式,大线条,粗笔触,描绘的是动态,是一刹那的风采。这东西一般都是画家写生时用来随手记录灵感的。

  但是优秀的速写作品同样有着一种粗犷,狂野的动态美,也算是一种很不错的表现形式。

  这就是玩艺术最有趣的地方,几乎什么都可以成为思想的载体,精雕细琢可以,粗野狂放也没啥问题。

  90年代是艺术走向大众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个年代其实很多人是没什么学识的,或者说没什么文化的,但整个社会却浮现出一种偏执般的艺术追求。

  人人谈诗歌,个个谈艺术,前世王旭在步入中年以后都还在感慨那个年代怎么那么多文艺青年。

  国家不幸诗人幸,其实艺术也差不多,各种大变革,大灾难都往往会激发艺术的灵感。到底是文艺激发了复兴,还是复兴激发了文艺,这是一个问题。

  前面几个半大小子又打架了,好多人围观,王旭刷刷几笔,在速写本上记录下打架的动作和神态。

  用不着去劝,这年月打架不是什么稀罕事,诶诶,边上的摄影机和灯光是怎么回事。

  拍电影吗,不是很像啊,一群年轻人,衣着却像十年前的,看着打得挺激烈,却显然没动真格的。但四周灯光啊,录音啊什么的又显然没有跟上,就一架肩扛式的摄影机,边上有个打反光板的人,拍电影的话,这剧组有点寒酸啊。

  也不像是广告,用摄影机拍广告不是大制作就是脑子有坑。

  王旭没起身,如果是前身带系统的时候,估计肯定屁颠颠地跑过去围观了,现在嘛,王旭高冷。虽然他那站直的身子,伸长的脖子已经深深地出卖了他。

  看热闹嘛,老帝都人的习惯,甭管年纪大年纪小,有热闹那是第一时间往前钻的,手里再拿一把瓜子,一边磕一边和同样围观的群众一阵神侃,一幅比圈里的人还了解形势的架势。

  浮世百态,这就是帝都,王旭很享受这种人间烟火气,如果,没有那飞过来的砖头就好了,如果那砖头不是冲着王旭来的就更好了。

  王旭微微一偏头,砖头擦耳而过,砰的一声落在身后的地上,有点生气。虽说不远,但砖头是能乱飞的东西嘛,看高度,这砖头扔的力道不小。

  抬眼望去,砖头的来处肯定就是那围出的一小圈,却见圈子散开,一道身影快步向着这边走了过来,一边双手合十,一边满嘴地道歉。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