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零五十七章 汉灵帝大气?沐云表示:呵呵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呵呵呵,还挺舍得的嘛!〞在看完汉灵帝的应对以后,沐云不由得轻笑道。

  征西将军沐云的迎亲队伍在歼灭伏击他们的各方势力之联军以后,随着皇甫嵩的大肆扫荡,各方势力相继蛰伏,在其抵达洛阳的最后这段路程中,再无其它波折发生,顺顺利利地进了洛阳一带。

  当然,真的进到洛阳城里的,仅有张庭与负责仪仗的百来名诛邪军士卒,其他人都停驻在洛阳城外的一处军营当中。

  说实话,这样的待遇已经算很好了,若非征西将军沐云的迎亲队伍仅有四万余人,可能在靠近洛阳周边的关隘时,就已经被拦了下来,根本靠近不了洛阳城。

  就在张庭进了皇宫,于朝堂上面圣汉灵帝以后,汉灵帝的封赏也随之落下。

  不多时,张庭便领着迎亲队伍开始进行返程,只是整个队伍的规模,也在原本的基础上翻了好几倍。

  除了万年长公主、刘辩等人,以及服侍他们的人以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工匠、夫子(书院建筑,含太学在内的授课讲师之称谓)等等。

  但这里面人数最多,也最为重要的,却是汉灵帝给予万年长公主和刘辩的卫队──三河五校!

  虽然说,这支卫队仅有八个营的规模,也就是三河五校八支禁卫各一个营的编制,可其战力却不比征西将军沐云派出来的迎亲队伍来得差,甚至还要更强。

  重点是,这些人还不是在黄巾之乱爆发时,扩编征召的那种新兵,而是原本就已存在的那种骨干!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说,汉灵帝等于将三河五校的传承交给了征西将军沐云,只要沐云能够完善其兵种晋阶体系,就能拥有三河五校等八支禁卫级单位。

  汉灵帝这个手笔不可谓不大,但要说汉灵帝有多么地大气,这倒不至于。

  怎么说?

  因为这关系到大汉帝国的良家子体制,以及羽林军的建军史。

  所谓的【良家子】,指的是出身良家的子女或清白人家的女子。在汉朝的时候,指的是从军不在七科谪内者或非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

  也就是说,汉代良家子是一个特定阶层,他们拥有一定资产,遵循伦理纲常,是从事正当职业的人。

  六郡良家子因地理位置和个人素质的原因,是汉朝选兵择将的重要来源,国家给予他们特别的优待。

  除六郡外,其他地方的良家子也有到官府为吏、免除赋税等政策优惠,他们有服徭役的责任,很多以钱雇佣他人代替自己服役,即使自己服役,也比普通戍卒地位要高。

  与此同时,良家的女子是朝廷选秀的主要来源,他们或被选入宫,或被权贵之家选取,又进入社会高层的机会。

  从某方面来说,良家子制度相当于后世的预备役制度,而且还是军政各方面适用的那种。

  羽林骑,初名【建章营骑】,以警卫建章宫得名,后改为羽林,取其【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义。

  《汉书》曰: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属光禄勋。又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羽林官,教以五兵,号羽林孤儿。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恐中尉之权太重,又于光禄勋置羽林、期门,而后南北二军之势始均】。

  也就是说,【羽林】是隶属【光禄勋】的一支禁卫军(学者多认为汉之【羽林】属【南军】,但也有学者有异议)。守卫建章宫,故称为建章营骑,后来改称羽林骑,设羽林监,掌送从。

  在西汉时期,羽林骑、羽林孤儿在两千人左右,作为皇帝的宿卫和仪仗部队。羽林和期门,地位较其它部队高,士兵都是职业兵、贵族兵。

  《帝望》里的大汉帝国之发展轨迹,虽与原史存在着诸多差异,可就整体脉络而言,却是差不多的。

  受良家子制度与汉武帝所建的羽林骑之影响,大汉帝国的三河五校八支禁卫,共有三种晋阶就职途径。

  一是收容那些阵亡将士的遗孤,从小进行栽培,二是效仿大汉帝国,建立起良家子的制度,第三才是正规的兵种职业体系之建立。

  第一种就职途径培养起来的单位,不仅实力更强,也更加地忠诚,但要花费的时间也长。

  第二种就职途径虽好,但其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费钱费时间。

  要知道,这些良家可都是脱产阶级的存在,不然也没有办法让其子弟从小习武,并定期进入军营等场所进行一定的军事训练。

多认为汉之【羽林】属【南军】,但也有学者有异议)。守卫建章宫,故称为建章营骑,后来改称羽林骑,设羽林监,掌送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