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第一百十七章第1/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第一百十七章/2022912

  时间转回农历八月八日,    彼时钟离珺还在扬州往长安的船上,身处高老庄的高长松却去涂里正家中做客。

  这几日高长松并于四娘等合伙筹备“新生意”,起因十分简单,    高长松的生意越做越大,引得客商从四面八方而来,就为千金购酒。

  以前商贾不算多,他们都居在古格镇中,日出而来,    日落而去,眼下因竞争者多了,商贾们总担心被他人捷足先登,    改住在庄上。

  起初多寄宿在村人家中,    高老庄人趁机多赚二尺布、几枚铜钱,    但有余屋的人家也不是很多。眼下,    见金发碧眼、深目高鼻大胡子的商贾以及从益州河道东来的郎君在村里来来往往,    高长松便合计着开一家旅店。

  唐就有了“旅店”这称呼,    早在战国时期便有了私人运营的旅店——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官办的驿站只接待官员跟使者,    寻常庶人是没资格居住的。

  大凡是商贾汇聚之地,就能看见旅店,当然,除了商贾,店内还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以及等待选调的官员居住。按照《太平广记》里的说法,    像在两京,即长安与洛阳中,    旅店因投宿的人太多,    过夜费十分高昂,    甚至会出现一间难求的情状。

  高长松琢磨了一下,看古格镇上的“逆旅”——旅店的别名,其建筑风格跟正常的铺子居所没什么区别,他甚至不用找人来专门设计,而店内提供的服务,无非也就是食宿与交通。交通跟现代差不多,现在的大酒店前总有出租车在排队候客,古代的大店也会养无数的驴子,就为了客人能够方便外出,没事租头驴子坨货之类的。

  他盘算完发现,这房子建造得快,只要村人同意就没什么问题,驴子的话,他家有两头美驴,想来那些外地来的商贾都自带驴马骡,偶尔有个应急的,他家这两头也够了吧?至于茶饭食水,村上还有那么多女郎呢,相信她们也不会跟钱过不去,请婶子来打理一下最好了。

  想好后高长松便去跟涂里正商量,这毕竟不是他们家自己的事,是要循得德高望重之人同意的。

  里正这称呼,只要是看过古代背景的大体都看过,这就是个春秋战国时便设立的官职,要让高长松说,跟村长半斤没八两。古代百户为一里,里长由村里的富裕乡绅担任,什么官府征税啊、赋役啊、驿递、供应等等,都是里正要干的活。

  高长松这个建旅馆,是肯定要跟里正打招呼的,这对他们这保守的、多年未变的村庄来说,可是大事。

  涂里正也算一小官,却不能每日游手好闲,他自己也是要下地的!当然咯,他动手比较少,平时里多是巡视下长工的劳动成果。

  高长松等到袅袅炊烟升起才去涂里正家,涂里正美滋滋倒了一口小酒,准备就这蒸饼吃。

  高长松还是很善于经营邻里关系的,会送点小酒给村里人吃吃,但这也不是无限度的,一家就一小瓶,当作开业散财了,一开始还有人觉得他小气,怎么就一丁点儿,但等知道高长松酒卖得多贵后就再也不哼气了。

  涂里正家里也没啥人,就他跟娘子,高长松来喊门后他屁颠屁颠跑去开。涂里正对高长松的态度是很好的,毕竟这后生在十里八乡都很有些名气,孝悌又亲善,且现在庄上丰收的粮食都给他收去了,谁会对他吹胡子瞪眼?

  涂里正赶忙将高长松迎入家中,热情地邀请他一同用晚食。高长松也不推辞,他这个点来本就是要留下的,无论是什么年代,国人都喜欢在酒桌上谈事儿,且他不是空手而来,带了瓶上好的蒸馏酒。

  涂里正本就笑得可欢,看见高长松提的酒瓶子,更是连缺牙都笑出来了。

  他家的蒸饼多了个人吃,高长松说起建“村店”,涂里正从自身角度出发是没有不答应的,可他还算是清廉的村官,于是说要找那些年纪大的族老一同商议一下,高长松听他语气,知道这事儿是十拿九稳,说讨论不过是走个过场,也乐得如此。

  果然,没过两日,涂里正就上门来跟他说,村店建在哪里云云。

  这些高长松其实是无所谓的,毕竟高老庄就这一亩三分地,近了也就跟他家毗邻,远了不过是隔了条小溪。

  最后选中了距离高长松家几百米的一处空地,好处是左邻旱路右靠水道,怎么来都方便。

  地儿定了接下来无非是修筑房屋,这事儿也不难,于四娘娘家的兄弟几乎成了高长松这专供的修筑团队,以前他们一年开张不了几次,现在因高长松这的生意节节高,补贴几乎超过在田里耕作所得。

  这村店营建的事儿是高长松提出的,他却不准备亲自管理,思来想去找了于四娘。

  古代跟现代不同,没有应聘一说,这年头官员可能讲究避嫌,但像他们这种民间的,一般都是宗族抱团,不是认识的,不是熟人举荐的都不用。

  高长松在高老庄名声好,有一点就是他给本村的缺地人口提供了岗位,教给他们足以在这时代安身立命的技术,哪怕苦点,哎,这年头干什么能不苦呢?

  高长松想于四娘跟高澈一家本就跟他熟,他常去镇上办事,缺个搭把手的都带高澈去,至于往来会客,照顾亲眷,于四娘又当了高翠兰她们小半个娘,两家如此,将村店交付给他们经营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在他看来,于四娘是个精明的小妇人,一定能将店铺打理得井井有条。

  至于什么“家产被无良亲戚强占”的戏码在这个年代的村落很难发生,原因很简单,眼下各国虽修建律法,可在闭塞乡镇中,真正起到治家、治乡作用的,其实是从古至今绵延下的道德孝义。这年代的人非常讲究名声,尤其在高老庄这种流通很低,人世世代代都生于此、亡于此的村落,人们都很小心地经营自己的名声。倘若高长松苛待了村人,他便难以行商,同样,如果于四娘他们贪图了高长松的家产,也会难以在村中生活下去。

  从涂里正那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又去问了高澈跟于四娘的意见。

  高澈不用说,还是那副憨直的模样,高长松还没说完,他就大咧咧地应下来道:“成啊,只要十二郎不嫌弃我等粗笨便好。”

  高长松听后颇有些哭笑不得,他无语道:“我话还没说完呢。”你听完再回话也不迟啊!

  高澈表示:“索性十二郎也不会害我,你说完我帮忙就是,哪里要想旁的?”

 &;古代跟现代不同,没有应聘一说,这年头官员可能讲究避嫌,但像他们这种民间的,一般都是宗族抱团,不是认识的,不是熟人举荐的都不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