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五章 船洋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这次从同安回来的时候,董良将陆家的一个造纸作坊给搬了回来。

  江西和福建的造纸业比较发达,纸张是福建仅次于茶叶的出口商品。

  董良在水坝的边上给他们做了一个水力粉碎机。

  造纸的最重要的一个工序就是将粗纤维搅拌研磨成细纤维,然后才能去用于造纸。

  改进了这一道工序之后,西表岛上的造纸工坊

  效率大大提升。

  这也为董良建造印刷工坊创造了条件。

  董良现在最缺的就是人才,以至于他要成立一些职能部门都没有合适的人选。

  原本华工中识字的就那么几个人。

  琉球的文官除了向氏兄弟,其他人他又不能完全信任,难以委以重任。

  华族要想做到就要从满清挖人。

  但不是什么样的人都能挖的。

  董良准备将《告华族同胞书》刊印发行,让其在大清的各地流传。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如果有人看了这套书又深以为然的话,那么他们会想办法到琉球来找自己的。

  在众多的技术中,印刷术的进步对社会进步的影响是最大的。

  因为他直接影响到了知识传播的效率。

  有人甚至称“印刷术”为世界文明之母。

  在欧洲,印刷术的出现直接开启了新教改革。

  活字印刷术出现在欧洲之前,教会把控了知识的传播,掌控了世俗的思想。

  有了印刷术之后,民间的各种书籍开始多了起来。

  那些新教知识分子能够将自己的思想刊印城书籍传播开来。

  一举粉碎了教会对知识的垄断。

  满清控制中原之后,组织了一匹文人改革八股制度,打造文字狱,限制思想自由,通过各种手段控制汉族知识分子的思想,其实就跟中世纪的教会一般。

  首发&:塔>-读

  在鸦片战争之后,清廷的威信扫地,对地方上的控制力减弱。出现了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人,比如林则徐、魏源、龚自珍等人。

  但是这些人的思想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他们只是想要通过学习洋人来给满清续命,所学者也不过是技术手段而已。

  没有抓住满清腐朽堕落的根源所在。

  但是至少说明还是有一批知识分子在寻求改变。

  在被满清阉割了两百年后,华夏的文化并没有中断,那股延续文明的力量火种依然还在。

  董良就是要在东海竖起一杆大旗,召集那些愿意为华族崛起而献上自己才华,甚至是生命的读书人。

  到那个时候,董良的队伍才算是真正建立起来。

  “陈先生,麻烦你先负责印刷工坊这边,这里必须要有一个读书人坐阵。当务之急,先将孩子们的教材给印出来,另外,将序言印十万份,我有大用。”

  董良准备先用《告华族同胞书序言》来试试水,让陈得利在沿海的港口以散发地下小广告的形式先扩散开来。

  <^免费网站

  这样也能够迅速将他们东海华族护卫军的名并没有中断,那股延续文明的力量火种依然还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