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征兵受阻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楚雄本来以为在柳镇及附近十几个村子,招收500名新兵是很容易的事,结果现实给他上了一课。

  像电视里演的那样,八路军振臂一呼,百姓应征者如云的感人场景并没有出现。

  镇上还好一些,至少还有几个做工的听了宣传过来应征,派到各村的征兵队普遍碰了钉子,几乎没有人报名应征。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老百姓中普遍流传着一句话:

  “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

  当兵打仗是要死人的!而适龄壮丁几乎都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去当兵了,家里就少了一个顶梁柱。

  国家又不可能一日无兵,所以只能通过制度来招兵,常用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募兵制,一种是征兵制,其他的几乎都是这两种制度的衍生,如北周后出现的府兵制就是征兵制的升级版。

  募兵制的核心就是花钱养兵,军队职业化,用军饷去养兵,像南宋、北宋、清等政权实行的就是募兵制。

  在古代,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或族群,从军常为被迫性或半被迫性的选择,而在一定条件下,国民有其从事军职的必要与义务者,其制度为征兵制。

  可以看出征兵制是一种强制性的兵役制度,五代后又升级为操作性更强的府兵制,明代的军户制也是一种府兵制,其特点是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

  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

  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

  可以看出来征兵制是国家或政权的一种强制性手段,平时耕种,战时从征,不从征者轻则坐牢,重则杀头,百姓不得不当兵。

  实行征兵制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像汉朝,汉武帝北征匈奴,一声令下,五十万大军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征齐,根本不用担心没人敢不来。

  府兵制更是,从《木兰诗》就能看出来: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可汗军贴一下,府兵就得老实自备马匹、武器在规定的时间赶去报到,规定的时间不到是要杀头的。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强制性征兵制度,古代那些强势帝王才能动则就出兵几十万,甚至百万。

  民国时期显然不具备强势政权的特征,国家只是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各地事实上是新、老军阀在统治。

  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兵役制度,各新、老军阀招兵都是靠军饷,也就是募兵。

  但军饷却很低,又普遍存在军官克扣军饷、打骂士兵,不把士兵当一回事等行为,导致了在普通民众中,存在只要活的下去都不愿当兵的心理。

  从而催生出一种新的征兵方式——抓壮丁!

  整个抗战时期,国府抓的壮丁不下去千万,有大一部分壮丁死在了押解的途中,这又必定会引起一个恶性循环,民众更反感当兵。

  很多人为了逃避兵役甚至选择自残,残疾总比送命好!

  而反观我们的对手鬼子,他们国内就有完备的兵役制度,七七事变前,鬼子只有十七个常设师团,战争一全面爆发,在短期内又扩充了二十个师团,兵力扩大一倍多。

  随着战争的扩大,鬼子又进行了几次动员,最高峰的时期拥有七百多万军队。

  他们的人口基数甚至连国府的三分之一不到。

  反观国府,连抓带强制,军队规模也只能维持在三百万以内。

  八路军征兵既没有军饷,又不能使用强制手段,而北方又没有大革命时的群众基础,所以早期征兵是非常难的。

  之所以后面出现了涌跃从军的盛况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鬼子的烧杀抢掠和奴役,老百姓活不下去了;

  另外一个就是“唤醒”,通过政策的宣传和引导让广大民众看清了鬼子的真实本性,面对鬼子的侵略,要不反抗,要不死!

  死了还要被人指着骨头说:“看,这是奴隶!”

  当然还有很多政策性的东西作支撑,比如减租减息运动、严明的军纪、官兵一致、兵民一体的制度,广泛的动员等等,这是一整个系统,环环相扣,不是像电视中振臂一呼就应者如云那么简单的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