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太子的声音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咱们这个国家从不缺少高尚的人,也不缺少为民请命的人,更不缺少为理想而献身的人,而王安石这三点都占了,确实了不起。”这是事后赵尚对王安石的评价。

  梁怀吉在旁小心翼翼的问道:“官家,既然如此,那么此事咱们是不是该大力支持啊?”

  赵尚摇了摇头笑道:“王安石的变法还是要盯紧,王安石是这样的人,那聚集在他身边的人可就良莠不一了,变法强国朕支持,但要是有人借这个机会来达成自己的私欲呢?不可不防啊,毕竟这世上不是人人都能成为王安石的。”

  “官家圣明,奴才记下了。”

  王安石虽然没有私心,但只要他真正开始变法,他的身后定会有许多跟随者,而且只要是变法,肯定会损伤一些人的利益,别看现在文官集团表现的非常团结,但未来这些人中绝对会有人与王安石分道扬镳,纵观史书,这已经算得上是不可改变的铁律了。

  而赵尚之所以支持王安石,其实也是想借此机会让燕云十六州彻底归心,王安石在大宋本土的变法已经以失败宣布告衷了,因为这些年王安石所实施的新法早已让赵尚给改的面目全非,说是王安石在主持变法,其实大家都知道背后的真正指使者是赵尚,这也是王安石想另起炉灶去燕云寻求机会的原因。

  而现在赵尚要做的便是一方面支持王安石开始在燕云十六州进行变法,另一方面便是要看好这次变法,赵尚绝不希望未来大宋也出现党争之祸,这种内耗比连续吃十场败仗损失的都要多。

  于是赵尚吩咐道:“怀吉,你去一趟王介甫的府上,把朕昨晚刚写的那副“道法自然”的字一并带去。”

  “诺,官家…”

  受王安石变法影响的不仅有京中,就连远在河北的太子赵曙都有所波及。

  王雱便是铁杆的变法派,所以当他知道自己的父亲已经赶往雁门关后,立刻找上了赵曙,没有其他原因,就是劝赵曙杀降,一方面是给自己的父亲腾地方,另一方面也想让太子站在自己这边,这样日后变法的阻力可能就会少一些。

  在王雱的百般劝说下,赵曙有些犹豫,但一时之间还没有拿定主意,父皇曾经告诉过自己:“王安石是留给自己的定海神针,若用好了,其威望可比肩范仲淹范公。”

  赵尚与范仲淹的君臣童话也一直是赵曙所羡慕的对象,所以对于王安石的一举一动赵曙也一直很关注。

  现在王安石要变法,如果自己大力支持,那绝对是好处多多,但是杀降这事赵曙心里确实还是有一些芥蒂,东宫六率虽说拿下了三城,但有两城人已经屠光了,只剩下定县一县之地,这还要归功于他们的县令马志远比较识时务,老早就投降了,现在若再杀,那就有些不仁了。

  但是王雱说的也有道理,只要杀掉了马家,那就代表着赵曙开始站队了,这样新法派的那些得力干将绝对会死心塌地的为自己所用,自己在朝中的话语权也会加重。

  正在赵曙进退两难之际,蔡京来了。

  这些天蔡京的表现赵曙一直看在眼中,虽说出身名门,但却不是那些只会空谈的腐儒,交给他事也完成的很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令人挑不出一丝错处,这样的人也许德行不是很好,但绝对可堪大用。爱阅app完整内容

  蔡京来了便直接开门见山的说道:“臣今日来此,是特意为殿下解惑的。”

  赵曙冷笑一声道:“此话何意啊?”

  “殿下,实不相瞒,臣虽远在河北,但也听说了京城王公准备变法之事,现在王公已经前往雁门关开始整顿移民,估计不久之后也会来河北之地,到那时殿下也许会取代王公成为变法的头脑…”

  还不待蔡京说完,赵曙便打断了他的话怒斥道:“休得胡言,孤来此是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完成太祖、太宗心愿的,不是来搞什么变法的。”

  “殿下,不要着急,听臣慢慢道来,臣觉着燕云十六州收复是迫在眉睫之事,但未来的治理才是关键,燕云之地离开中原已经数百年了,要想移其俗、改其风绝不是一日之功,所以官家才会同意王公的变法事宜,其实就是为了走捷径,这也是官家的英明之处,但变法牵扯甚广,王公一人还应付不来,所以臣觉着此次变法官家应该会把自己最信任的人推向前台,而这个人正是殿下无疑。”蔡京侃侃而谈道。

  听了蔡京的分析,赵曙大为震动,点了点头道:“如你所言,也许德行不是很好,但绝对可堪大用。爱阅app完整内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