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郑东林的厄运(二)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柴桑城是庆朝最大的经济交流中心之一,此时的柴桑,大体分为三方势力,分别是朝廷官员和守将、武林霸主和世家大族。

  他们均匀的分布在柴桑城内,形成了奇特的区域划分特色,简单的说,就是谁守着谁的地盘,互不侵犯,互不干扰,如有外敌,即刻联合起来,一致对外。

  这些年来,柴桑城并没有外敌入侵过,所以这三方势力,各自独守,相互之间摩擦不断,只不过,都是些小摩擦,并没有影响到柴桑城三方势力共同统治的大局面。

  此刻,柴桑城的兵力划分也是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朝廷守将邓崇,号邓家军,守兵两万,以稳扎稳打,屯兵积蓄实力著称。

  副将郭彤、曹霸。

  第二部分,武林人士的守兵,主将阮小凤,手下飞鹰军两万余人,以武功高强,奇兵突击为著称。

  副将徐玮、赵筱和周明。

  第三部分,世家大族的守兵,领军主将褚表,统领两万余人,号龙虎军,以治军严明,战退有道著称。

  这三方势力,总共六七万人,分别驻守柴桑城的东西南三面城楼,配合有度,堪称柴桑三道靓丽的风景线。

  至于北面城楼,则由三军共同派人联合镇守。

  但北面城楼面对的是朝廷方向,下一座城池天水城也只是一座小城,故而并不设防备,守兵人数极少。

  柴桑城的三方势力都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每支军队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排兵布阵之法,打法各不相同,但总归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出其不意,兵行诡道。

  柴桑城的这三队兵马,在领兵打仗方面,讲究奇和周旋之道,是庆朝任何一座城池的守兵守将都无法企及的。

  即便是最大的关城元城关,也没有这样的实力。

  元城关,只是兵多将广罢了。

  若说奇,远远算不上。

  柴桑城距离武陵城四五百里,这么远的距离,符合长线作战的特点。

  然而,郑东林在准备了不足半月之后,就令张勇为先锋,带领兵马两万,浩浩荡荡的朝柴桑城进发。

  张勇出发之后不久,龙长生带领两万中军跟进,随即,墨浅带领一万后军,押送部分粮草迅速行进,及时补充兵马供给。

  郑东林还亲自前往武陵城,将全军粮草的一半都储存在武陵城内,以确保武陵城能够随时送粮草前往柴桑城前军。

  在准备好一切之后,郑东林沾沾自喜,自以为得计。

  出动五万大军,有张勇、龙长生和墨浅三位大将,他确信,一定能在柴桑城打一场大胜仗。

  而实际上,郑东林再次重蹈覆辙,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

  那就是没有做到知己知彼。

  这一点,罗不凡曾经多次提醒他,可惜,他好像养成了习惯一般,每次在开打的时候,都脑子缺一条线。

  这个习惯,可不是个好习惯!郑东林非但没有搞明白柴桑城的情况,就连前往柴桑路上的情况,都没有弄清楚。

  他只是把自己当成元帅,反正命令下了,那些所谓的情况,就由被派出的将军来弄清楚吧!如果根据这一点来讲,可以说,郑东林这个主帅是不合格的,他很不负责。

  于是,在行兵队伍刚刚出发两天之后,就出事了。

  张勇走到一个叫马留坡的地方,忽然遭到大量流寇的攻击。

  由于不了解这里的地形,也没有任何防备,张勇的兵马竟然被一帮寥寥几千人的流寇冲散了。

  不过还好,这些流寇的目的并不是进攻张勇的兵马,他们是饿疯了,前来抢夺粮草。

  随后,张勇奋勇厮杀,斩杀两个流寇头子,赶走了一部分流寇。

  但还是没能阻挡流寇的抢掠。

  鸿昭皇帝驾崩之后,庆朝的流寇就大规模的出现,他们多是一些盗匪和被盗匪逼迫的平民百姓,本来没有多大能耐,但流的时间长了,都被穷疯恶疯了,这种情况下,就激发了极大的潜能。

  前往柴桑的路算是一条既长又偏僻路,在这条路上,流寇们经常遇不到人可抢,想造反,但又不敢跟朝廷的官兵较量,所以,越来越饿。

  当初金面将军阎斌从京城到武陵城的时候,之所以能获得数万兵马,都是在路上收的流寇。

  其实那些流寇很容易收,只要跟他们说有粮食,来投奔吧,他们就跟着来了,完全没有抵抗力。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