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冥思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山伯静静地坐在四季如春的梅花谷,一面沐浴着暖暖的阳光,一面阅读葛洪赠送的《抱朴子》,心中一直在思考如何方能重塑阳魂。

  葛洪在书中说:“万物有灵。”“山无大小,皆有神灵,山大则神大,山小则神小。”“山精之形,如小儿而独足……山中有大树,有能语者,非树能语也,其精名曰云阴。”就是说从天上的神仙,到山神,到蛇精、猪精乃至山中之鬼,都是有灵性的。

  “可是这种灵性是从哪里来的呢?是先天本有?还是后天形成的?”山伯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如果说灵魂先天本有,不容后天改变,我的阳魂怎会忽然变得残缺起来?如果说灵魂后天形成,那么我山伯就不能再造阳魂吗?按理应该可以!”

  接着往下读,葛洪在《至理》篇中说:“夫有因无而立焉,形须神而立焉。有者,无之宫也;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于堤,堤坏则水不留矣。方之以烛,烛糜则火不居矣。”《微旨》篇则说:“山水草木,井灶洿池,犹皆有精气。”“阳精魂立,*魄成。两精相薄,而生神明。”“万物之老者,其精悉能假托人形。‘;

  看到这里,他禁不住自言自语:“如此说来,无论是人类牲畜,走兽飞禽,还是山精木灵,其拥有的灵魂都是与形体密切相关的,都是由精、气构成的。精气可以后天修炼而变强,魂魄自然可以重新塑造而完善!”看到这里,他不由得想起杜预所说的精气理论,心中更加坚定了“再造阳魂”的信念,面上浮现出难得的笑意。

  杜预曾经说到修真炼魂的总则:“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強,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

  山伯在《抱朴子》中也找到了几乎同样的内容。

  《登涉》篇云:“万物皆有精,山中夜见胡人者,铜铁之精。”而且道家炼丹所用的药石同样含有精气在内。“丹精生金。诸药之精,胜于自然者也。”道家炼丹的目的,便是将药物蕴藏的“精”用人工的方式提炼出来。这些提炼出来的精华物质具有远胜于自然物的神奇功效。

  读到这里,山伯心中更加有了底:“如此看来,不管是呼吸吐纳,还是炼丹修真,其目的都是将外有的物质转化为内在的能力。这种修炼的过程既包括元神、魂魄的补足,更包括精、气的不断完善。由此推断,阳魂残缺并非不治之症,只是大大增加我修炼的难度而已!”

  至此,他的心里鼓足了勇气,暗想:“孟老夫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我只要坚持不懈地修炼下去,总有一天会重塑自我,再造阳魂的!”

  他缓缓合上书卷,闭上双目,锲而不舍地认真思索:“万物有灵,万灵皆可修真。儒、道、佛、魔,从修炼的本质上来说是一样的,差别只在于具体方法。如果损人利己,强取豪夺,只求结果,不择手段,那就是‘魔’;如果以炼丹为主,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积累能量,那就是‘道’;如果以修心为主,通过禅定提高心灵的境界,那就是‘佛’;那么‘儒’家该怎么修?古儒是怎样修炼的?”

  他只觉得眼前星光闪烁,似乎找到了修炼的关键,然而又不是很清晰:“相比较佛道两家浩如烟海的修炼典籍来说,儒家只剩下‘圣人之言’,少有关于修真方法的描述。圣人之言说的是做人的道理,讲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它能用于修真吗?”

  山伯睁开眼睛看着梅花谷遍野的鲜花,看着英台不停地采集各种各样的花露,他的心里忽然生出一种新奇的想法:“如果将儒家做人的原则转移到修真中来,以仁义礼智信跟万物之灵相沟通,能否建立起和谐的修真秩序,从而获得自身修炼所需要的精微物质呢?”想到这里,他的眼前不禁一亮,简直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想法不错,无论如何都应该试一下!”于是乎他敞开心扉留连在花丛间,试着将自己的心胸扩展开去,与周围的树木花草融为一体。

  练了两个时辰,虽然没什么明显的收获,却也感到心旷神怡,遍体愉悦。

豪夺,只求结果,不择手段,那就是‘魔’;如果以炼丹为主,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积累能量,那就是‘道’;如果以修心为主,通过禅定提高心灵的境界,那就是‘佛’;那么‘儒’家该怎么修?古儒是怎样修炼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