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7-克隆的误区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不过在克隆羊多利诞生后,人们却发现多利的端粒要短于同样年龄的绵羊。

  不仅如此,克隆羊多利在6岁时便出现了早衰症状,虽然人们悉心照顾,但多利最终还是死亡了。

  而在同一年,克隆羊多利的供体多塞特白面绵羊也寿终正寝,享年十二岁。

  生物学界对于寿命的研究中,比较主流的学说有“端粒学说”与“自由基学说”,两者皆尚未被彻底证实,不过假如端粒是影响寿命的关键因素的话,那么克隆羊多利的死亡似乎就有了依据。

  因为克隆羊多利的细胞核供体是一只六岁的绵羊,所以克隆羊多利虽然刚出生,可实际上端粒长度已经被磨损得只剩下六年寿命?所以才会在6年后与供体同时死亡?

  当年这个误区影响了整个学术界,令整个克隆技术都蒙上了一层阴影。

  因为一旦这个结论是真的,那就表明大部分由克隆技术开发出的治疗手段都是徒劳的,无论如何去克隆,端粒的长度是多少就是多少,始终不会改变……

  这个误区甚至影响了2000年后的科幻作品,致使许多科幻作品在设定克隆人的时候,都不约而同的给克隆人设定了寿命偏短的缺陷。

  不过幸好,在2019年年底的时候,这个误区最终被揭开——

  2019年11月,中洲区的动物生殖调控与繁育重点实验室的李教授和其团队在克隆动物的端粒研究中取得了决定性定论:

  经过多年研究,李教授和其团队发现,克隆胚胎在合子基因组激活时期会发生端粒重编程现象,无论供体细胞的端粒长度如何,重编程过程都能恢复到原始长度,也就是供体的本身长度!

  不仅如此,李教授还发现端粒的长度其实和克隆胚胎的发育有关。

  在克隆过程中,发育正常的克隆胚胎的端粒都能得到显著的恢复,而发育异常的克隆胚胎,端粒不但没有恢复,反而会更加缩短。

  除此之外,李教授还发现在克隆胚胎的培养过程中,加入一些小分子物质如曲古霉素A、丁酸钠、褪黑素等,同时在低氧环境下可以有效提高端粒的重编程效率!

  而这篇研究成果,发表于北美洲实验生物学会联合会会刊《The FASEB Journal》,论文名称为“Inhibiting repressive epigenetic modification promotes telomere rejuvenation in somatic cell reprogramming”。

  至此,克隆动物的寿命受限于供体的误区彻底被打破。

  至于当年那只克隆羊多利为什么会早衰,端粒长度为什么不够?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而在实验室培育这群老者的克隆胚胎的同时,德拉米尼那边总算将陈晨名单上的人送了过来。

  这次德拉米尼送来的一共是三十个人,全都是精英中的精英,程超这种王牌放在其中恐怕都不显眼。

  只要陈晨能收服这群豺狼一般的雇佣兵,将来建立一支快速反应部队的底子就彻底有了。

  陈晨的目标,就是在未来几年中建立一支能进行全球精准打击的私人武装部队,其主要目的便是保护公司在世界各地的财产,以及销毁任何对公司不利的证据等等。之前我看到前面有的读者说希望我在给出论文的时候能提供doi,所以这次我就把论文的doi发出来吧【10.1096/fj.201901486RR】,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这篇论文,在这里我只想说一句话:李教授团队牛逼!!!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