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六章 君臣之道,父子之情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李世民得王庆、英布之助,侥幸突破杨延昭所部的防线,杀出重围汇合接应的屈突通所部后,不敢有所停留,一路马不停蹄的赶回了洛阳大营。</p><p>和留守洛阳的李继隆大军汇合之后,李世民方才定下心来,清点兵马,十停折了七停,就连他最精锐最引以为傲的玄甲铁骑也已经损失过半。</p><p>“自起兵以来,孤南征北战多年,何曾受到过这样的惨败?”</p><p>如此惨重的损失令李世民心疼不已,他拔剑在手,指着东南恨恨说道:“杨杲小儿,孤在此立誓,来日定要你为此付出千百倍的代价!”</p><p>“殿下!”</p><p>李继隆一脸忐忑地走近前来,他不知道这个年轻的统帅还能不能再经受打击。</p><p>“继隆,是出了什么事吗?”</p><p>看到李继隆的神情,李世民便明白过来,缓缓收剑入鞘,沉声问道。</p><p>李继隆无奈地叹了口气,拱手说道:“李存勖差人前来禀报,河东郡一时之间凑不齐那么多船只,仅凭现有的船只想要接应十几万大军过河,至少也得一天一夜的时间!”</p><p>“一天一夜!”</p><p>李世民瞪大了眼珠子,厉声说道:“薛仁贵率领数万隋军战骑就在后面不远,杨杲小儿此刻想必也已经扑灭了虎牢关的大火,率领主力大军西进。我军哪来一天一夜的时间去渡河?李存勖贻误军机,这是要陷我大唐十几万大军于死地啊!”</p><p>“殿下!”</p><p>杜如晦拱手说道:“十几万大军渡河所需船只岂是区区一个河东郡可以提供的,更何况事先也没有准备,李存勖将军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调集渡河船只已经殊为不易了!”</p><p>李世民面露惆帐之色,喃喃说道:“孤也知道他不容易,可是现在情况如此,让孤如之奈何?”</p><p>“殿下,事到如今唯有弃卒保车,壮士断腕!”</p><p>老将屈突通大步上前,单膝跪地,拱手说道:“老臣不才,愿提领一支兵马殿后阻拦隋军,为大军渡河赢得时间!”</p><p>“屈突将军!”</p><p>李世民闻言面色一变,他岂能不明白屈突通的意思,在这样的情况下坚守一天一夜谈何容易,屈突通此番分明已经抱定了死志,要用自己的命来换取大军撤退的时间。</p><p>“殿下!隋将薛仁贵申通兵马,乃当世名将,不留下大将坐镇恐怕难挡其锋芒。殿下军中除了老夫之外也只剩下李继隆、李嗣源二位将军能够独当一面。”</p><p>屈突通哈哈一笑,阻止了李世民接下来说的话:“两位李将军正当壮年,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而老夫已经是年近古稀之人,几十年沙场征战,功名利禄老夫统统都已经有了,此生再也无憾!如今能够舍此残躯为十数万大军赢得生机,何乐而不为?”</p><p>李世民虎目含泪,道:“老将军乃是我大唐肱骨重臣,天下英豪谁不知晓老将军的威名。孤如今怎么舍得将老将军您置于险地白屈突通的意思,在这样的情况下坚守一天一夜谈何容易,屈突通此番分明已经抱定了死志,要用自己的命来换取大军撤退的时间。</p><p>“殿下!隋将薛仁贵申通兵马,乃当世名将,不留下大将坐镇恐怕难挡其锋芒。殿下军中除了老夫之外也只剩下李继隆、李嗣源二位将军能够独当一面。”</p><p>屈突通哈哈一笑,阻止了李世民接下来说的话:“两位李将军正当壮年,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而老夫已经是年近古稀之人,几十年沙场征战,功名利禄老夫统统都已经有了,此生再也无憾!如今能够舍此残躯为十数万大军赢得生机,何乐而不为?”</p><p>李世民虎目含泪,道:“老将军乃是我大唐肱骨重臣,天下英豪谁不知晓老将军的威名。孤如今怎么舍得将老将军您置于险地?”</p><p>屈突通眼神中满是决然,沉声说道:“多谢殿下好意!可是老夫当年本是隋将,炀帝对老夫也是不薄。可老夫昔日兵败潼关时没有为国死节,如今更是率军和故主作对。夜深人静时老夫每每回忆此事总是羞愧不已,死对老夫来说也是一种解脱,恳请殿下成全。”</p><p>李世民闻言心知屈突通已经抱定死志,遂不再强求,长叹一声说道:“既如此,那一切便拜托老将军了。”</p><p>“殿下,老臣愿意留下助屈突将军一臂之力!”这个时候裴仁基也大步上前,拱手请命道。</p><p>“裴老将军!”</p><p>李世民见状不由得一愣,暗道这裴仁基平日里贪婪好功,做事圆滑,今日怎么会请命自赴险境?</p><p>心里虽然有着这样的疑惑,但是明面上李世民还是做出了挽留:“裴将军和屈突将军都是我大唐成名多年的老将,危难关头孤却让二位老将军殿后,传出去天下人都将如何看待孤?”</p><p>裴仁基拱了拱手,沉声说道:“多谢殿下好意,可如今我儿行俨落入敌手,生死不明。老夫实在不愿独自逃生,哪怕是死,老夫也要和我儿一起去死。只希望殿下记得今日之事,将来给我儿行俭一个好前途。”</p><p>裴仁基这话说得好像是父子情深,但李世民却是明白过来,裴仁基本人能力平平,能够有如今的地位完全是因为有一个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