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暗夜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经过短暂的休息,在黎明前的暗夜里,张晓辰继续探究那些前辈老师留下来的关于那个年代过去的一牵

  土卫二的冰冷间歇泉发现于2005年,它们位于这颗星球南半球的断裂带,据认为其喷射动力源于地表下的液态水层。

  撞击坑是太阳系许多体上存在的普遍现象。土卫二的许多区域都被分布密度不同、破损程度不同的撞击坑群所覆盖。在旅行者2号观测结果的基础上,科学家根据撞击坑分布密度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类撞击坑地形单元。

  其中1和2虽然在撞击坑破损程度上有所不同,但都包含了数目众多的、直径达1020公里的撞击坑而p则是分布有少量撞击坑的平坦地区。这种基于撞击坑密度而进行的撞击坑地形细分支持了认为土卫二曾经历过多阶段的地表重塑的观点。

  近期卡西尼号的观测则提供了关于2和p地形单元的更多详细信息。这些高分辨率照片显示土卫二的许多撞击坑都出现了由粘性崩塌和结构性裂痕导致的严重破损。

  粘性崩塌是重力的作用所造成的撞击坑及其他水冰构成的地形的破损,这个作用过程需要经历漫长的地质时间,并将最终使该地区的地势趋于平缓。

  这个作用的效果取决于冰的温度,因为相较于温度较低、质地较硬的冰,温度较高的冰更容易遭到破坏。经历了粘性崩塌作用的撞击坑一般都有一个凸形底部,有时甚至只剩下一圈坑缘。图八左上角的大撞击坑顿雅扎德撞击坑所拥有的凸形底部即是粘性崩塌作用的例证。另外,土卫二表面的许多撞击坑也已遭到结构性裂痕的严重破坏。

  照片底部中央偏右直径近10公里的撞击坑即是证明:宽度只有数百米至一千米的细长的裂痕已经严重破坏了该撞击坑的边缘和底部。迄今为止,几乎所有位于2地形单元中的撞击坑都有构造性变形的迹象粘性崩塌和结构性裂痕的作用都证明了尽管撞击坑地形地区是土卫二上地质年龄最大、撞击坑留存度最高的地区,但其中的几乎所有撞击坑都已处于某种被破坏的阶段。

  旅行者2号在土卫二上发现了几种地质构造,包括槽沟、悬崖和山脊等。近期卡西尼号的观测表明土卫二上改变地貌的主要方式是构造作用。土卫二上发现的一种更加引人关注的地质构造是裂痕,这些峡谷能够延伸至200公里长,宽度为510公里,深度为1公里。

  显示了一条典型的大裂痕切割那些地质年龄较大、已经遭到结构性破坏的地区的景象。图白部亦显示了这种地质构造。裂痕是一种较年轻的地质构造,因为它通常表现为切割其他地质结构,同时裂痕两壁有突出的露头。

  土卫二上存在构造作用的另一例证是槽沟结构,它由一系列呈曲线状的槽沟和山脊构成。这种条纹状结构最初是由旅行者2号发现的,通常是平坦地形与撞击坑地形的分野标志。在图六和图十中均可见到这种地质构造。这种槽沟地形容易令人联想起木卫三上的相似地貌。

  不过土卫二的槽沟构造要比后者复杂:木卫三上的槽沟为平行排列,而土卫二的槽沟排列则显得较为凌乱,形状也多为锯齿状。引人关注的是卡西尼更加引人关注的地质构造是裂痕,这些峡谷能够延伸至200公里长,宽度为510公里,深度为1公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