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撞击坑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在南宫离和华瑾相约出门巡视周围数百公里状态的空隙里。

  随着研究深入,让张晓辰惊奇的是潮汐热能在两种地形中均可见到,但是在暗区中分布的更为密集:这一区域遭遇过大规模的陨石轰击,因而撞击坑的分布呈饱和状态。

  较为明亮的槽沟地形区分布的撞击坑则较少,在这里由于构造变形而发育起来的地形成为了主要地质特征。

  撞击坑的密度表明暗区的地质年龄达到了40亿年,接近于月球上的高地地形的地质年龄而槽沟地形则稍微年轻一些。和月球类似,在3540亿年之前,木卫三经历过一个陨石猛烈轰击的时期如果这种情况属实,那么这个时期在太阳系内曾经发生了大规模的轰击事件,而这个时期之后轰击率又大为降低在亮区中,既有撞击坑覆盖于槽沟之上的情况,也有槽沟切割撞击坑的情况,这明其中的部分槽沟地质年龄也十分古老。

  木卫三上也存在相对年轻的撞击坑,其向外发散的辐射线还清晰可见。木卫三的撞击坑深度不及月球和水星上的,这可能是由于木卫三的冰质地层质地薄弱,会发生位移,从而能够转移一部分的撞击力量许多地质年代久远的撞击坑的坑体结构已经消失不见,只留下一种被称为变余结构的残迹。

  木卫三的显着特征包括一个被称为伽利略区的较暗平原,这个区域内的槽沟呈同心环分布,可能是在一个地质活动时期内形成的。另外一个显着特征则是木卫三的两个极冠,其构成成分可能是霜体。这层霜体延伸至纬度为40的地区。旅行者号首次发现了木卫三的极冠。目前有两种解释极冠形成的理论,一种认为是高纬度的冰体扩散所致,另一种认为是外空间的等离子态冰体轰击所产生的。伽利略号的观测结果更倾向于后一种理论,

  1972年,一支在印度尼西亚的波斯查文台工作的印度、英国和美国文学家联合团队宣称他们在一次掩星现象中探测到了木卫三的大气,当时木星正从一颗恒星之前通过。他们估计其大气压约为1微巴01帕。

  1979年旅行者1号在飞掠过木星之时,借助当时的一次掩星现象进行了类似的观测,但是得到了不同的结果。旅行者1号的掩星观测法使用短于200纳米波长的远紫外线光谱进行观测,这比之1972年的可见光谱观测法,在测定气体存在与否方面要精确得多。

  旅行者1号的观测数据表明木卫三上并不存在大气,其表面的微粒数量密度最高只有15103,对应的压力于2510微巴。后一个数据较之1972年的数据要了5个数量级,明早期的估计太过于乐观了,

  木卫三表面的假色温度图不过1995年哈勃空间望远镜发现了木卫三上存在稀薄的、以氧为主要成分的大气,这点类似于木卫二的大气。哈勃望远镜在1304纳米到1356纳米段的远紫外线光谱区探测到了原子氧的大气光。

  这种大气光是分子氧遭受电子轰击而离解时所发出的,这表明木卫三上存在着以分子为主的中性大气。其表面微粒数量密度在127103范围之间,相应的表面压力为021210微巴。这些数值在旅行者号1981年探测的数值上限之内。这种微量级的氧气浓度不足以维持生命存在其来源可能是木卫三表面的冰体在辐射作用下分解为氢气和氧气的过程,其中氢气由于其原子量较低,很快就逃逸出木卫三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