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萧瑟风雨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梁阮孝绪479536:“魏晋之世,文籍逾广,皆藏在秘书,中外三阁。魏秘书郎郑默删定旧文,时之论者谓为朱紫有别。

  晋领秘书监荀勖,因魏中经,更着新簿,虽分为十有余卷,而总以四部别之。”七略搜集宋齐以来各家藏书目七略七志等,并与官修目录文德殿书目参校,总集众家而成。诸子类归属于子兵录道家,宋尤袤遂初堂书目着录佣七录,明南宋时此书仍有见存于世者。今仅佣七录序流传至今。

  南朝藏书家多有藏书目录。南朝梁任昉编成了最早的私人藏书目录。梁书卷十四任昉传:“昉坟籍无所不见,家虽贫,聚书至万余卷,率多异本。昉卒,高祖使学士贺纵共沈约勘其书目,官所无者,就昉家取之。”

  七录序:“凡自宋齐以来,王公缙绅之馆,苟能蓄聚坟籍,必思致其名簿。”古籍文献的流传,无论内容或形态均不免发生一些变化。汉书艺文志中着录的书籍,到梁代阮孝绪编定七录的时候已经亡佚了552家,仅存44家。

  即使史记,西汉时已有缺佚,汉元帝,汉成帝时博士褚少孙曾补撰,班固修汉书时“十篇缺,有录无书”。

  史记及诗经这种流传有绪的重要典籍,尚且会发生散佚,可以推知,散佚文献之量绝非数。所以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序:“汉、隋、唐、宋之史,皆有艺文志,然汉志所载之书,以隋志考之,十已亡其六七以宋志考之,隋、唐亦复如是。”先秦古籍保存至今的,不到原有的百分之一。

  辩古之真妄者,孟子发其端,王充畅其绪,至唐刘知几为史通,有疑古惑经二篇。清崔述着考信录,竟谓战国、秦、汉之书皆不可信矣。今考诸子学,自前汉刘父子作别录七略,已辩及子书之真伪。

  其所谓依托者,必古人有此学,而后人传之口耳而着录之。如孔子春秋之,口授子夏,子夏亦口传与公羊高,又四传至汉景帝时,公羊寿乃共弟子胡毋子都着于竹帛,是也。前清末叶,习训诂学者,奉尔雅为圣经习今文学者,守公羊为宝典。

  独至诸子之出于依托或增加者,则群斥为伪书。文史通义诗教上章学诚“不知古初无着述,而战国始以竹帛代口耳,实非有所伪托也。

  关于古籍结构的演变,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做过形象的比喻,“战国秦汉的古书像气体,种类和卷篇构成同后世差距很大隋唐古书好像液体,虽然还不太稳定,但种类和构成渐趋统一宋以后的古书则是固体,一切定型,变化多属誊写或翻刻之误”。

  熊铁基在刘向校书详析:后世流传乃至我们今日看到的西汉及其以前的古书,其篇章、文字甚至某些书名都是刘向他们校定的。当时几乎所有的图书都经过了他们的理解、认定乃至改造,当然免不了打上时代的烙印。

  而经过历史发展,尤其是秦汉以后,随着儒家学主导地位的确立,诸子思想被视为异端,其着作也大多湮没不传。流传至今的只有20余种,如孟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