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静思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黑洞的产生过程类似于中子星的产生过程恒星的核心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迅速地收缩,发生强力爆炸。当核心中所有的物质都变成中子时收缩过程立即停止,被压缩成一个密实的星球。但在黑洞情况下,由于恒星核心的质量大到使收缩过程无休止地进行下去,中子本身在挤压引力自身的吸引下被碾为粉末,剩下来的是一个密度高到难以想象的物质。

  黑洞的最特别之处在于它的“隐身术”,原因是弯曲的空间。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根据广义相对论,空间会在引力场作用下弯曲。形象地理解,好像光本来是要走直线的,只不过强大的引力把它拉得偏离了原来的方向。

  在地球上,由于引力场作用很,这种弯曲是微乎其微的。而在黑洞周围,空间的这种变形非常大。这样,即使是被黑洞挡着的恒星发出的光,虽然有一部分会落入黑洞中消失,可另一部分光线会通过弯曲的空间中绕过黑洞而到达地球。

  所以,人类可以毫不费力地观察到黑洞背面的星空,就像黑洞不存在一样,这就是黑洞的隐身术。黑洞会发出耀眼的光芒,体积会缩,甚至会爆炸。当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于1974年做此预言时,整个科学界为之震动。他发现黑洞周围的引力场释放出能量,同时消耗黑洞的能量和质量。

  如果在黑洞附近创生一对正负粒子,其中一个粒子被吸入黑洞,那么创生的反粒子会被吸入黑洞,而正粒子会逃逸,由于能量不能凭空创生,我们设反粒子携带负能量,一个反粒子被吸入黑洞可视为一个正粒子携带正能量从黑洞逃逸。而爱因斯坦的公式^2表明,能量的损失会导致质量的损失。

  当黑洞的质量越来越时,它的温度会越来越高。这样,当黑洞损失质量时,它的温度和发射率增加,因而它的质量损失得更快。因此霍金预测黑洞以极高的速度辐射能量,直到黑洞的爆炸。

  1917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运用广义相对论建立了一个“静态、无限、无界”的宇宙模型,奠定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

  1922年,弗里德曼发现,根据爱因斯坦的场方程,宇宙也可以是膨胀的和振荡的。

  1927年,勒梅特提出了真正意义的膨胀宇宙模型。1929年,哈勃发现了星系红移与它的距离成正比,建立了着名的哈勃定律。这一发现是对膨胀宇宙模型的有力支持。

  20世纪中叶,伽莫夫等人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模型。1965年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证实了伽莫夫等饶预言。大爆炸宇宙模型成为标准宇宙模型。

  1980年,美国的阿兰古斯在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大爆炸前期暴涨宇宙模型,随后由安德烈林德进行了修订。

  该模型包括一个短暂的指数的快速膨胀,这个过程抹平时空而使宇宙平坦,解决了视界问题。他提出:在宇宙诞生最初的时刻,时空发生过一次急速膨胀的过程,宇宙大爆炸之后的一瞬间,时空在不到1034秒的时间里迅速膨胀了10^78倍。

  这一切的一切让张晓辰觉得对于他们了解自己的对手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这些是他第一个月认识的东西,时间在一个人进入沉静思考状态时总是流淌的异常的快。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