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虫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野兽厮杀后的山林重新回归平静,闵家人没人敢走出煤火圈,不管是伯牛还是其他人,现在只有一个认识,躲在煤火圈内,就是安全的。

  闵家没有铁锨,伯牛指挥人用类似于木铁锨的工具,赶紧挖煤。对黑暗的恐惧心理,让闵家队伍里的男人们更加卖力干活。

  周书灿犟犟鼻子,闻到空气中飘来的淡淡血腥味,“伯牛,刚才那些野兽在厮杀,这血腥味会不会招来更多的野兽?”

  伯牛是猎人,果断的回答:“不会,子骞放心,这淄山里并没有多少大虫,都是不大的虫。大虫都是单独行动的,我猜测刚才的厮杀,就是出现一个大虫,然后才和其他野兽发生厮杀的。我之前打猎,有时候走一,还找不到猎物。尤其是冬气冷,连野兽也是怕冷的,刚才那些野兽,应该是煤火招来的。”

  周书灿被伯牛的“煤火招来大虫”的论点逗笑,这煤火能招来野兽的话,那也太神奇了。山西那么多的煤矿,岂不是山西人都不去挖煤,改行打猎了。

  不过,有一点周书灿是完全可以确定了,闵家人并没有对野兽有多少分类,会把一些凶猛的野兽都喊“大虫”。但是对于饲养的家畜是已经固定称呼,比如闵家的牛、猪、鸡鸭等。

  他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古人之所以称野兽为“虫”,是古人和现代饶意义理解,完全不一样的问题。在现代生活中,现代人把一些比较的生物、叫不出来的名称就叫成虫子,但是在古代,古人是把所有的生物都叫成虫子的。

  在古饶眼中,生物被分成:有外壳保护和没有外壳保护的。

  有外壳保护的,又要分成两种,一种是长一些毛发的,一种是长鳞片的。例如鱼类,鱼在古人眼中,就是因为它的身上长满了鳞片,所以就被叫成了鳞虫。

  长满毛发的动物,牛羊马等一些比较常见的动物,不过它们的体积并不,但是古人还是习惯把这些动物叫成一种毛虫。哪怕有着非常大角的麋鹿,在古代依然被叫成毛虫。

  古人认为没有外壳保护的动物,也就是身体暴露在空气当中的这些动物,包括人类也是一种虫。人和所有的没有外壳保护的动物一样,都是倮虫。一些家禽被叫成羽虫,意思是有羽毛的虫子。野兽一般都叫成毛虫,有龟壳的就被叫为甲虫。这完全不一样的种类所组合出来才成为五虫。

  古人和现代人所注意的焦点是完全不一样的。现代人所看待各种各样的事物,都是重视后边的类别,而很少在意各种各样的修辞成份。而古饶思维中,生物都被称为虫,“虫”字的前面的修饰词就是人们所要重视的东西。比如,虫前面加上“大”字,古人一听到大,就能想象出这种“虫子”的体形,自然而然会对这种动物敬而远之。

  周书灿不知道这个法是否正确,但是在内经确实将虫分为五类,即毛虫、羽虫、倮虫、介虫、鳞虫。

  内经即黄帝内经,创作于先秦时期,至汉成书,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着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些家禽被叫成羽虫,意思是有羽毛的虫子。野兽一般都叫成毛虫,有龟壳的就被叫为甲虫。这完全不一样的种类所组合出来才成为五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