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地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闵父奇怪的问:“那么大个的鱼虾,河蚌怎么吃?”

  周书灿赶紧解释道:“父,河蚌不是直接吃鱼虾,它是吃虫子之类的浮游生物,和水里藻类这些东西,这些也是鱼虾喜欢吃的。河滩地大且水流缓慢,淄水河水温暖又不结冰,河草茂盛,这样的环境特别适合鱼虾贝壳类的动物生存。但是太多的河蚌,已经把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挤没了。”

  闵父茫然的看着周书灿,他还是不太明白,可儿子的大概意思他是知道的,点点头道:“这样啊。”

  既然闵父不会怀疑他的身份,周书灿现在已经不顾及闵父是否理解,继续按照他的思路:“父,我家只有五口人,且两个弟弟年幼,我们需要帮手,只有采用任命家臣的方式,用这样的管理方式换取他们的忠心。”

  “这个我是有考虑的,伯牛、乙他们的祖辈,之前就是我家的家臣,他们跟随我家从汶上搬来此处。只是封地太穷了,又不是交通要道,周边三处环山,仅有河边的水浇地耕种,你祖不忍心多收赋税,我们连邑城的城墙都建不起来。”

  周书灿想起来闵家的封地,封地又叫汤沐邑,是指古代中央王朝分封给王室成员及大臣、诸侯的土地,君主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向下面分封的土地。土地所有者具有这块土地,税收,征兵等权利。

  “封地”顾名思义,是这块地带有封闭边界的土地,原则上先是测量划定土地的边界,沿着边界挖一圈浅沟,挖出来的泥土翻在两旁,让人明显能看出来边界。这也是“封而建之””的制度即封建制的由来。

  闵家的封地显然就是邑这么大,四周不会有具体的边界,迁徙到此恐怕没有什么邻居了。不然,闵父之前也不会有把邑迁到河滩地的想法。这时没有地图,这种偏僻的山野之地,怎么可能有精确到位的测量呢?闵家的封地迁徙至此,鲁侯大概就是让他们在此自生自灭了。

  闵家虽然是三面环山,山林资源丰富,可现在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依靠山林狩猎是不可能生存的,只有依靠湖泊河流开垦农耕,才能发展绵延子嗣。就像周书灿的家乡,不就是因为三面环山,才导致贫困的嘛,后世都是如此,更何况春秋时代。

  想到此,周书灿道:“父,现在鲁侯对邑管理很是松散,我们可以通过家臣的管理,扩大我们的邑地,继而把周边的山林都占位己樱想要这样,必须现在就去挖煤炼铁。可是,现在我们不能把这些全部交给奴隶们做,他们还没有归属感,必须我们邑民一部分,奴隶一部分,这样才不会让奴隶逃跑和反抗。”

  闵父全然不懂,机械的问:“子骞,你具体怎么做?”

  “父,我需要大概三十位青壮年,邑民和奴隶各占一半,我带着他们先去找煤矿。伯牛对山林很熟悉,您把他给我做向导吧。先找到煤矿,之后就是铁矿。制衡会打铁,让他带着人开始打制铁农具。

  父,您继续卖珍珠买粮食,我们邑增加这么多的人口,肯定需要大量的粮食。但是,父,珍珠您一定不要急着卖,不能价格相差悬殊,这样我们就自毁长城了。”

  这次闵父听懂了,他赞同道:“子骞,我也正有此意,不过,我想去一趟鲁城,我感觉珍珠在鲁城会卖的很好。阳关太,要很久才有新的商旅,我不能在阳关一直等着他们。”

  “是个好主意,父,要多买麦。这样我们开春也有种子了。”

  “子骞只要麦?”

逃跑和反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