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声 四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林兰英说:“这儿是甘州水土最好的地方了,池塘有鱼,地里长米,早年间甘州有句顺口溜:丫头嫁到米江,吃的上稠饭,穿得起绸缎,……,现在不行了呐,我大舅家都败了。”

  林美侠不解地问:“除了去年甘州大旱,其它年份都风调雨顺的,怎么会不行呢?”

  几个人说不出是啥原因。

  到了姐妹俩的大舅家,只有方端文一个人在家,舅母和三个孩子在地里割稻子,家里房子到是十几间,门窗家俱都陈旧破败,油漆剥落,露出斑驳的底色,彰显出主人家曾经的富有和眼下的窘迫。方端文和林之甫同龄,也是读过书的人,读书不成回家务农,到弄的肩挑不动、手提不起,家里的几亩稻田全靠老婆孩子料理,方端文对外甥女和她们的朋友很热情,招呼几个人进屋就坐,烧茶倒水。

  林美侠引出话题:“大哥,看您家条件还不错,能不能讲讲村里人的生活咋样。”

  “条件好那是几年前,地有八九亩、房有十多间,梅英、兰英母亲出嫁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后来爹妈因为方佑文占地的事气死了,家也就败了,”方端文说。

  林美侠追问了一句:“方佑文是你本家吧,他为啥占你家的地?”

  “这个村大部分人家都姓方,说起来是本家族户,梅英和兰英知道占地的事,方佑文当管事的第一年,以修建镇公所的理由强占我家村头的三亩多地,官司打到县里,最后补尝了三十块大洋,方佑文在那块地上盖上了自家的庄子,……,家里老人相继离世了。”

  罗望听说过方佑文的事,就说道:“大舅,方佑文是不是前段时间让土匪打劫了,镇上换管事了吗?”

  “是有这事,土匪怎么打劫的不知道,不过人已经死了,管事也换成了姓马的,原来在部队上当连长,喂饱的狼死了,又来了个恶狼。”方端文愤愤地说。

  林美侠问到了米江镇近几年农民致贫原因时,方端文说:“这个我想过,民国后,农民地里的稻子全部上缴,县里按比价兑成小麦、玉米返给农户,种一亩水稻比种一亩小麦费工时、费本钱,镇上收的税费比清朝时多了四五项,占一年收成的四成,现在税费只收银元,农民又得卖了粮食换银元交税费,加上镇上、县里当官的扒皮,一个萝卜几头切,农民能不穷嘛。现在的米江不再是渔米之乡,顺口溜也变成了:丫头嫁到米江,破席片子满炕,碗里清的照脸,头发锈成毡毡,鞋底成了圈圈,裤子烂了裆裆,……,这儿有全甘州最肥沃的土地,却也是甘州最贫穷的乡镇。”

  到底是读过书的人,对米江镇农民致贫的原因讲的很精准。

  林美侠说:“大哥,村子里哪家人日子过不下去,我想去看看,”

  方端文说:“我们家虽然败了,却是全村除了方佑文家最好的了,让梅英带你随便找两家看看吧,方正日子过的都恓惶,我和兰英、刘甲喧会谎,几个月没见了。”

  林梅英带着林美侠、罗望随意走了三家,情况各不一样,第一家街门开着,家里没有人,院子里干干净净,三间土坯房也是房门大开,除了炕上叠着两床破被子,厨房里水缸是满的,面柜里空空如也。第二家开门的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女孩子,头发和脸上的落了一层锅灰,汗水一道一道淌下来,穿了一件长到脚面的兰布褂子,赤脚站在街门口,看见是三个生人,说了句:“家里大人下地了,你们不能进。”

  林梅英认识这个小姑娘,就说:“小禾,我是你梅英嬢嬢(niang),认不得了吧,让我们进去,只是看一下你家就出来,好吗。”说完掏出手帕给小姑娘擦脸,小姑娘不情愿地闪开身,这家情况稍好点,院子里拴了一只山羊,房子里有桌子和两只木凳子。当林美侠在厨房掀开面柜时,小女孩突然大哭着喊:“来人呀,有贼啊。”

  第三家看到的情形让罗望记了好多年,街门、房门上全都没有门板,窗户上糊着牛皮纸,三人进了屋,里面黑呼呼的,适应了一会,才看见一个女人和两个女孩围着坐在炕上,用一块旧芦苇席盖在腿上,都没有穿衣服……。三人只看了一下,赶紧退了出来,林梅英说:“这是家里只有一套可以遮羞的衣裳,男人穿上干活去了,林老师,这种情形在甘州并不少见,土生土长的甘州人一见就知道是咋回事。”

  罗望鼻子发酸,眼睛蒙了层雾,心里一阵潮涌,有一种想跟人打架的冲动,四下里张望,除了寂静的村落、残破的房屋,罗望没有找到对手。

  起风了,林美侠站在尘土飞扬的土路上,短发随风飘散着,她大声:“啊、啊”的喊了两声,沉静了许久,才说:“咱们回吧。”

  回城路上,刘甲看着沉默不语的林美侠问:“林老师,明天还去不?”

  林美侠说:“去,我得去看,得让国人都知道这里的人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

  后来,她在报上发表了数篇描写甘肃农民生活状况的文章,呼吁政府关注西北粮食换银元交税费,加上镇上、县里当官的扒皮,一个萝卜几头切,农民能不穷嘛。现在的米江不再是渔米之乡,顺口溜也变成了:丫头嫁到米江,破席片子满炕,碗里清的照脸,头发锈成毡毡,鞋底成了圈圈,裤子烂了裆裆,……,这儿有全甘州最肥沃的土地,却也是甘州最贫穷的乡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