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救命口粮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当天下午,河南府招降过程很顺利,对几个头领也只是关了一阵子,很快释放。周围闹事的灾民区听说之后,纷纷请求招降。沸沸扬扬的流民暴动就这样过去了。

  于是周瑀口述、姬婴笔录了一份呈表递交朝廷。从道观里探出头来的周汝康知道没了后顾之忧,非常开心,表扬了几句,又爬回道观中祈福去了。

  太子听说这件事之后,心中大为不爽,担心刚刚没了楚王,要是再半路蹦出一个上马能战下马能政的燕王,岂不得不偿失。他招来自己最器重的谋士,询问能否从中做什么手脚,但他的谋士说,太子不用动手,燕王他们马上就会遇见一个大麻烦。

  燕王他们确实遇见了一个大麻烦,因为灾民众多,各地城镇的粮食纷纷告急,就算有兴洛仓顶着,恐怕也撑不了一个月了,况且山东已经成了一片泽国,要想治河,恢复生产,必须让乡亲们疏通河道,饿着怎么行?

  与之相对的,周围的大贾士绅皇亲国戚大肆囤积居奇,占着大量粮食不出售更不捐赠,尤其是安阳侯、南阳伯等人,仗着祖上荫蔽,在府上设置私兵,全不顾燕王整顿粮草的军令。

  对投机取巧的商人可以强制征收粮食甚至查抄府邸,但对那些有爵位的公侯,决不能采取强硬手段。当初燕王提议,无论囤积居奇者身份为何,一律查抄府邸,将粮草充公,但容慎和姬婴制止了他。

  容慎说:“救济灾民不能图快,还要稳。我们出京以来,安置百姓、招降暴民流寇,一路顺风顺水,看着很风光,其实危机四伏,因为赈灾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不是平民百姓,而是朝廷里的官员。我们现在站在风口浪尖上,朝廷里又没有人能给我们主持公道,所以稍有不慎,就会引起朝臣嫉妒和不满。到时候被弹劾事小,功亏一篑事大。”

  “谨言兄说的没错,”姬婴补充说,“封地上的几位公侯,都与皇家沾亲带故,比如,这里面闹得最凶的安阳侯潘德朝,他的母亲是大长公主,父亲曾有救先帝的功劳,就算燕王您,也得称呼他一声叔父。此人没有什么本事,却学会了他父亲的狠辣自负,若不是当年在青楼斗狠杀人,也不会被贬出京城,到封地来。朝廷一直说,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燕王也是皇子,觉得此话有几分可信?一旦得罪了这几个受荫蔽的皇亲重臣,牵扯到门阀旧部,我们就会步步维艰。请燕王殿下三思。”

  燕王明白容慎和姬婴说的都是实情,叹息几声,无可奈何。

  江逸臣凉凉地刺了姬婴几句:“你不是很讨厌朝廷官员结党吗,怎么突然对这些事这么了解?”

  姬婴回答:“越是讨厌越要了解,若是在朝中行事犯了忌讳,我们还能做什么?”

  既然就地征集粮食行不通,那么只好从外地调粮,但问题是,从哪里调,怎么调?

  首先想到的调粮方向是北方。这里离燕云十六州很近,燕云十六州又是燕王的封地,当然是首要的选择。但燕王马上否决了这个提议。他说:“自从北狄死灰复燃,燕云十六州连年征战,军粮紧缺,一直需要周围地区调配,要想从这儿取粮,很不容易。而且自从黄河决堤,水路运输困难,就算有粮草也没办法很快运到。这条路行不通。”

  燕王的话句句在理,大家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

  既然北方不行,又不能向京城取粮,大家便把目光投向南方。

  从南方运粮有两个途径:一个是通过陆路,走周口,过许昌,然后分散给各地;一个是召示扬州府,命其汇集江南各地粮草,走京杭大运河,北上送粮。

  经过陆路运送的粮食到达的速度还算快,可惜数量不够大,耗费的人力物力却巨大,那么就要寄希望于河运。

  可问题就出在这里。

  作为河运的必经之路和全国少有的丰腴之乡,扬州却丝毫没有搭把手的意思,反而喜欢帮倒忙。扬州不送粮不说,竟然截断运河,要求但凡运粮船只经过,都要缴纳高额停靠费用。负责押运粮草的大多只是地方小官,没钱交费,扬州知府便下令收缴所有粮食,等灾区自己来取,当然,灾区所要缴纳的费用除了停靠费之外,还有保存费、运输费等等。

  若说扬州知府一个地方官员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胆子,原因当然是他背景真的很硬。来赈灾的不是被丢在边疆的武夫,就是刚刚上任的年轻书生,他根本就没放在眼里。

  扬州知府秦浩然以前只是个小小通判,但纵横官场十几年,步步高升,无人敢惹消了这个念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