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内外之别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许辰阳开了五瓶啤酒,一人一瓶。

  许辰阳和张玮都是来自于川蜀大地,此时看到这么一桌正宗的川菜,那是胃口大开,边吃边夸着好吃。

  两杯酒下肚,众人也都熟络起来。

  “三位大神,你们觉得国内数学和美国数学有什么不同?为何差距这么大!要知道在高中阶段,我们一只手都可以吊打他们。”徐征说起自己心中的一个疑惑。

  为何明明在高中阶段,水平领先于美国的同龄人,结果到了大学,反而被超越、甩开了。

  刚好,许辰阳、张玮、恽之伟都是出国留过学,现在也在美利坚工作,想来是有一个清晰的体会。

  “这么说吧,我觉得大学阶段的教育体系上的差距!”许辰阳想了想,说出自己的看法:“如果说在高中阶段,我们的数学能力是80,他们只有75,可是在大学,我们只能成长到90甚至是只有85,而他们的大学,实行精英教育,大量资源倾斜,却可以将他们培养到90。”

  “在国内,一个导师要带好几个研究生、博士生,导师根本不可能全心全意地教导学生,甚至有的导师对于学生是放养着,不管不问,有的导师在外面还开公司,将学生当作员工直接带去公司上班。”许辰阳说到这里,灌了一杯酒:“而美利坚的大学,越是好的大学,教授就越是轻松,往往只带一个或者两个学生,没有考核压力,专门带着学生。”

  张玮想了想:“我觉得是兴趣上的差距,我们在大学之前,太过于强调学习,各种做题去训练,从不强调兴趣,结果到了大学,没有这种高压,大家只想着玩,哪怕有数学兴趣,也不想好好学习数学,只会觉得数学枯燥。而且国内大学会经常强调就业,在我们都知道,数学研究者的工资在国内行内是中下游,老师反而会灌输待遇的差距,劝导学生转专业。”

  “而在美利坚大学,越是好的大学,越是强调兴趣,他们在小学、初中、高中教育上也强调兴趣,有了兴趣大学学习就不会觉得枯燥,就能坚持下去学习数学。而且在美利坚,学习数学往往很容易获得高薪工作,不管是去金融公司,还是在大学,数学岗位总是能够排列上游。”张玮从兴趣这个角度来解释。

  数学是基础专业,又是专业性非常强的专业,需要学习的非常多。

  可以说,数学是非常枯燥的,能够坚持下来本身就是不容易的事,能够学精通更是难上加难的事。

  “我倒是觉得,这是美利坚可以从世界上吸纳顶尖人才,比如能够去美利坚大学留学深造的,都是各国顶尖的人才。而学习好后,他们国家能够提供的待遇和平台,远远比不上美利坚。这一点在欧洲也是一样的,因此不管是美利坚还是欧洲,数学都很强。”恽之伟皱了皱眉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像他们都算是学有所成,不是他们不想回国,而是回国找不到好的工作岗位,比如他们现在回燕大教书,只能当一个讲师,一个月拿个几千块钱,然后得熬资历,熬个十年或者十来年才能当一个教授。

  他们哪怕辛辛苦苦工作十年,也买不起房子,只能租房住。

  徐征皱了皱眉头,他忽然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经济越发达,数学往往越好。

  唯一一个违背这个规律的,就只有俄国。可是俄国在苏联时代,那可是世界两极中的一极,现在可以说,有苏联时代留下深厚底蕴,俄国数学至少还可以强盛一二十年。

  想到这里,徐征有些郁闷,拿起酒杯和几人喝酒着。

  一顿饭吃了两个小时,徐征多喝了几杯,有些醉晕晕地回到酒店,躺下睡觉。

  直到三点的时候,徐征才起床洗了个澡,随后前往会场,去听报告。

  整个大会报告持续一周时间,分成二十多组,共有172场报告,早上、下午还有晚上,都会有报告。

  除了这些报告外,还有面向普通人的10分钟分享报告。

  这注定,不可能有人听了所有报告会。

  而且,不同研究领域,也没必要去听报告,因为哪怕是去听,也听不懂。

  数学发展到现在,发展出了二十多支脉,而每个支脉又有好几个细分领域,不同研究的细分领域,甚至都听不懂同一个支脉的不同细分领域,更何况是不同支脉之间。

  能够精通多个领域的,在数学界是非常少见的。

  比如徐征,主要是去听数论、代数几何,而且也不是每场报告会都去听,而是挑选着自己感兴趣的报告会。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