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混乱年代》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不乐观的结果,那就更不用说了,从此人类这个智慧物种在地球上消失。直到千百万年之后,另外一个智慧种族重新主宰地球。

  当然,这都是坏的一面,好的一面就是,在这场变革之后,我们人类终于走出了摇篮,开始踏足更加广阔的宇宙空间。

  可是在科学技术停滞的年代,变革成功的侥幸成分估计占比会很大。

  当然我们不怕失败,可是我们失败的后果能不能承担,并不全都取决于我们自身。外部环境的影响会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贪婪的商业海盗民族,对于人命的敬畏,从来都是一句空话。在没有解决我们统一思想这个大问题之前,失败就意味着绝望。

  毕竟这个时代的成产方式决定了,地球已经不再广大,中央舞台也不在平坦坚实,起起落落之事也会时常的发生,站在这个舞台上,容不得失败。

  只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外一个胜利,自信和从容逐渐成为常态,从上到下的人民成为天然的属性,心胸和气魄笼罩全球,直到彻底将中央舞台固化,民族文化的高峰耸立在地球之巅。

  从所谓的天下之巅,到地球之巅,这也是一种文化自信和文化扩张。

  归根结底,还是先进和落后之间产生的自然落差。

  科学技术能够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但是不能决定生产力的走向,是向上走,还是向下走,是对人有利,还是对人有害。

  这就是《混乱年代》第三篇需要着重讨论的问题。

  毕竟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民国时期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都被许许多多的人解读过了,在这里就不详细的描写了。

  当然相关的作品还是会制作的,而且不限类型。文字,影视,舞台剧,等等一切有益于解读的方式。

  事情多了,冲突就多,冲突多了,就有了戏剧性。有了戏剧性就有了人物的个性,有了人物的个性,就有了人性的展示,有了人性的展示,就能引起人的感情共鸣,一旦一起感情共鸣,那么这部大众作品就算是成功了。

  作品的表现方式,和事件的描述视角往往会是平庸和优秀的分水岭。同样一件事情,有的人就能够写出《三十六计》,有的人却只能感慨“好卑鄙”,有的人甚至连看懂都成了一个问题,还有的人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却不言也不语只是心中却开始思考“何为人?”

  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随着文字的发展和完善,经历可以被很好的记录与积累,人类的心智也越来越复杂,所谓的“智慧”也在逐渐的增厚,想的越来越多,对世界的认识也越来越感性。

  总之一句话,想得多心累,构成了《混乱年代》前两部分的基础思想。

  就好比任何一件事情,在心思复杂的人看来,充满了复杂性,在心思简单的人看来,非常的简单。都是同样的事情,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偏差?恐怕就和经历事件的那些人的思维方式有关系了。

  如此看来,让人心回归自然,恐怕是我们接近真理,走出摇篮的关键所在了。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