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登州渔村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雪霁天晴,水天一色。

  东方升起的太阳照在船帆上,白的耀眼。海州城早已远了,那耸立的城墙渐渐隐入一片苍茫之中,再也不见。

  马扩立在船头,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昨夜入城救人,意想不到的顺利。几乎没费什么劲,就控制了寥寥的几个守卫,将人从牢中带了出来。

  依旧从水门返回。

  夜色沉沉,雪光映照。十几个人挤在一条船上,悄悄出了城。登上泊在水湾的大船,即刻起航。

  当天光渐亮时,船已去的远了。

  越往北去,天气越冷。风不大,却寒冷刺骨。海面上,少见船只。空阔阔的,辽远无际。

  连年战争,百业萧条。沿岸的村庄、市镇景物凄凉,人烟稀少,完全看不到当年的繁华景象。

  眼下,淮河以北的大宋故土,几乎全都落入了金人之手。刘豫僭越称帝后,又沦为大齐统治之下。

  刘豫和金人用心经营的是中原富庶区,对沿海僻远之地无暇顾及。即便偶有所至,也大多劫掠一番,匆匆而去,绝少驻留。

  大齐和金国的军队固然很少到沿海一带侵扰,可这兵荒马乱的年月,人心惶惶的,哪里还有什么太平日子。尤其在这隆冬时节,出海打渔的人更是绝迹了。

  清冷的空气,沁人心脾。阵阵海风,船头激起朵朵白色的浪花。故园风雨后,赵榛望着近岸的烟树人家,眼中不禁潮湿起来。

  船行几日,抵达密州。丁老三等人上了岸,与马扩等人分别。他们将取道青州府,返回大名。

  蛇山岛所得的金银财宝自然都在船上。赵榛取了几百两银子,分送这些人做盘缠。丁老三等人快要掉下泪来,说了许多感激的话,方才一一离去。

  船只继续北行。一路无话,这一日到了登州地面。

  登州府本属大宋京东东路,地处半岛,府治蓬莱县,三面环海,曾与辽国隔水相望,巨浪涛声,日夜不息。

  而赵榛他们所到的这个村子,离蓬莱县城数十里,最靠近海边。

  此处原为荒僻之地,山岭起伏,溪流蜿蜒,沿海方有大片空阔,渔人或过往客商,偶于此落脚歇息,有了一些居住饮食之所,渐有人气;加之连年战乱,由北地和辽地来此逃难之人不绝,久之聚成村落。

  因村接大海,溪水入海处洼地滩涂遍布,芦苇丛生。芦花开时,远远望去,幽绿的芦苇似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飘飘悠悠飞起,把这数百十家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故称芦花村。

  村里居民数百家,依海而居,大半以渔农为业,间或桑麻。虽是山地,近海却有水田,且山间颇有些平坦处,大小不一,垦了种些麦黍谷物,亦能自足。

  山上梯田处处,田边遍植桑树,几乎家家饲蚕。

  出村即海,海湾鱼虾众多,渔人出海时帆杆林立,很是壮观。水深港阔,往来船舶常避风泊于此,后鱼市货物贸易日见繁盛,自成市集。

  登州府接近辽境,官府有令禁止自海道入口经商,但仍有辽国和高丽甚至日本国地方的货物辗转至此,契丹的良马最是稀罕之物。交易时候,粮米菜蔬,皮货山珍,鱼虾海产,丝绸布帛,牛羊马匹,虽不说商贾云集,倒也人来车往,很是热闹。

  这几年战火不断,金人频频侵扰中原,而登州因远离中土,地靠大海,反倒没遭兵灾,完全看不出战乱的痕迹,依旧是一番太平年景。

 村里居民数百家,依海而居,大半以渔农为业,间或桑麻。虽是山地,近海却有水田,且山间颇有些平坦处,大小不一,垦了种些麦黍谷物,亦能自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