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瘟疫(一)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上元节的灯火,同正月十五夜的圆月一起消逝。

  与宗杰的无意相遇,让赵榛心头起了谜团。酒后醒来,若不是灵儿一再提醒,赵榛几乎以为那是一场梦。

  他将宗杰的话说与马扩知道。马扩很有心思地问了宗杰的情形,也觉这人有些捉摸不透,不像是什么寻常的马贩。

  赵榛从来没有如此想念家人,他想应该去找九哥了。可看马扩每日忙于军务不得闲,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心里念着,还是等等吧。

  而大名城的春天已姗姗来迟。

  漳河、卫河的冰开始融化。宁静的深夜,大名城的居民在梦里依然能听到河面冰块断裂、相互撞击的声响。

  城外的山丘上,草儿已经开始吐绿。阳光晴好的日子,可以望见郊野里农夫耕田耘土的身影。

  百业农为先。大宋朝一向以农为本,而春天则是一年农时的开始。春种秋收,一年的收成如何,关键在春。

  “立”意为“开始”。立春既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重大的节日。眼下虽则金人犯境,大名府的百姓还是循着旧历,在一年的立春日“鞭春”。

  鞭春是中国的旧俗,自周代起就有了。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这样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历代帝王都在立春这一天行鞭春之礼,鼓励农耕,勤于农事,不违农时。

  往年,在立春的前一天,开封府就把一头泥捏纸粘的春牛送入皇宫大内,以供宫中第二日举行鞭春仪式。开封、祥符两县,会把春牛放置府衙前,立春那天的一大早,州郡长官就会起来鞭春,县府里的官员们也参照州郡长官的礼仪样式,一早起来打春。县衙门附近会有人兜售小春牛,这些漂亮的小春牛摆放在一个漂亮的小围栏里,还会装点百戏人物图像。这一天,人们会互相馈赠自己制作的春幡和雪柳。宰相、亲王及文武百官都会来宫中拜贺,皇帝会御赐给他们金银幡胜。拜贺结束了,百官们纷纷把金银幡胜戴在头上回自己家。(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今年的立春,在大名城人的心目中,似乎格外重要。

  京都汴京陷落,太上皇、皇帝被掳,康王高宗继位,却躲到遥远的江南,无论李纲大人如何劝谏,始终遮遮掩掩,含糊其辞,就是不肯北上。

  河朔一带,战火连绵,民不聊生。

  南望王师又一年。大名府的大宋子民,时有被遗弃的悲凉和愤怒。他们太需要抓住一些什么,来慰藉日益失望的情绪。

  立春之日,赵榛和灵儿绝早就出了门。出门之前,自然吃了特意从市集上买的脆生生,那是“咬春”。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

  此时寅时刚过,天色微明,春寒料峭。大街上已有好多的人,边走边互相招呼着。大家都是赶往同一个地方,等待鞭春的仪式开始。

  知府衙门前已聚了大群的人,门前大槐树的树杈上竞也有人攀附在上面。

  一头春牛(土牛)在府衙前的空地上,为红绸布遮盖了。桌案上早摆好了香、烛、酒、果。

  王如龙立在牛前,一身官服,神情严肃。赵榛第一回觉得王如龙没那么讨厌。

  锣鼓声起,人群一阵肃静。

  王如龙整理衣冠,行香主礼。他缓步上前,捻起香,点燃,一跪三叩,将香插入炉中。

  香烟袅袅,鼓槌急敲,锣声当当。

  王如龙一手执鞭,一手扶着木犁,作耕地犁田的动作,口中念念有词:“一犁风调雨顺,二犁国泰民安,三犁六畜兴旺,四犁五谷丰登”。官员们举起彩杖,每人象征性地打土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众村民一拥而上,将土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农田,以祈丰年。

  做罢,去了木犁,从人递过五彩丝带缠绕的木杖(春杖子)。王如龙握杖在手,走到春牛身后。

  因今年立春晚,耕种自然也宜晚。倘若立春早,就要站在牛首位置了。

  王如龙挥起彩杖,朝牛身猛击三下。随即,一众官吏和村老上前早摆好了香、烛、酒、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