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集 儒学大家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董仲舒虽知刘端凶残蛮横,但既领圣旨,不敢违命,只得走马上任。

  刘端知道董仲舒乃是知名大儒,便不敢杀,反对其甚为尊重。

  即便如此,董仲舒在胶西也是一直提心吊胆,小心谨慎,唯恐遭遇不测。好不容易熬过四年岁月,终以年老有病为由,辞职回家。

  从此以后,董仲舒结束仕禄生涯,晚年只是埋头读书、著作。但朝廷每有大事,还常派人到府请教。董仲舒都有明确答奏,后来廷尉张汤将其答陈整理为《春秋决狱》一书。

  汉元封四年,胶西王刘端去世,在位四十七年。因无子嗣,封国废除,置胶西郡。

  三年之后,董仲舒于家中病卒,葬于长安西郊。

  汉武帝经过其墓,为表尊敬,特地下马致意。由此,董仲舒墓地又名下马陵。

  镜头转换,按下朝廷,复说西域。

  乌孙国太子病逝,昆莫猎骄靡欲以其子岑陬军须靡为太子,引起太子弟大禄不满。

  大禄握有兵权,计划起兵叛乱。猎骄靡分给军须靡万骑,使其自立,自掌万余骑兵。

  张骞二次出使西域,求与乌孙结盟。猎骄靡畏惧匈奴,未许其请,但派数十名使节,随张骞至长安,以表友好。

  使节到达长安,因见西汉国势强盛,便即回报猎骄靡,奏请考虑与汉朝结盟。

  匈奴单于闻说乌孙私与汉朝往来,很是生气,扬言将要发兵攻之。

  猎骄靡惶恐,由此意决,就派使者献马给汉朝,愿娶汉朝公主,主动请求结为联盟。

  汉武帝询问群臣意见,经过朝议,决定先纳聘礼,然后遣送公主。

  乌孙喜而从之,便以一千匹良马作为聘礼,送至长安。

  元封六年,汉武帝封江都王刘建之女刘细君为宗室公主,替父赎罪,远嫁乌孙。

  猎骄靡大喜,乃以刘细君为右夫人。

  匈奴得知乌孙与西汉结盟,亦派单于女儿与猎骄靡成婚,并被猎骄靡立为左夫人。

  刘细君自建宫室居住,一年中数次与猎骄靡聚会,并用财物赏给猎骄靡左右贵人。

  猎骄靡年老,与细君仅是名义夫妻而已。

  兼又语言不通,刘细君很是悲伤,乃作《悲愁歌》曰: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王延。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其歌传至长安,汉武帝见后怃然,此后每隔一年,就派使者送去帷帐、锦绣等物。

  猎骄靡因为年老,不能与江都公主行夫妻之实,便欲将公主下嫁己孙军须靡。

  刘细君不从,上书给汉天子说明此事。

  汉武帝回书:子宜以国家为计,随从乌孙国风俗。今汉朝要与乌孙联合,消灭匈奴,卿责甚重,望委屈以从之。

  刘细君览书,流泪不止,只得含辱遵从。

  其后不久,猎骄靡去世,军须靡代立为王,乃立江都公主为王后。

  刘细君与军须靡生有一女,名叫少夫。

  太初四年,刘细君终郁郁而终,只在乌孙生活五年。

  刘细君死后,汉帝又封楚王刘戊孙女刘解忧为公主,嫁给军须靡。

  其后军须靡死,弟翁归靡为昆莫王,依乌孙风俗,继娶解忧公主为妻。

  画外音:解忧公主经历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曾嫁三任乌孙王,在乌孙生活五十年。积极配合汉朝遏制匈奴,为加强汉室与乌孙关系,作出极大贡献。

  镜头转换,按下西域,复说汉廷。

  丞相公孙弘欲借胶西王之手杀掉董仲舒,故举其为胶西国相。

  未料董仲舒自胶西告老还乡,全身而退。公孙弘就此病亡,反而死在董仲舒前面。

  镜头闪回,叙述公孙弘生平。

  公孙弘字次卿,出生于菑川国薛县。年轻时曾在县中为狱吏,后因触犯法律免职。因失生计,曾到海上牧猪。

  汉文帝时任用儒学之士,初设一经博士。公孙弘因通晓《诗》、《书》,闻名郡国,与贾谊同被征为博士,迁为太中大夫。

  公孙弘于不惑之年,开始学习《春秋》,最终选择研习《公羊传》。汉景帝时,《公羊》博士胡毋生回到齐地教书,公孙弘拜以为师。

  汉武帝建元元年,诏求天下贤良方正,及直言极谏之士。公孙弘以贤良之名,被菑川国举荐入朝,时已六十岁高龄。

  公孙弘重回长安,奉命出使匈奴,不合武帝心意,因此称病还乡,赋闲在家数年。

  元光五年,武帝再下举贤诏,菑川国一意推举,公孙弘再次入京,在太常官所待命。

  武帝亲发制书,策问天人之道。公孙弘以“和”解释上古治世,并言“仁、义、礼、智”四字,是为治国之道。太常认为公孙弘对策无甚新意,将其列为下等。

  疏文呈上,武帝却将公孙弘对策之文提为第一,并诏入见,再次拜为博士。

  西南夷数次举兵反汉,武帝深感忧患,便派公孙弘至西南视察。公孙弘回朝后极力反对通西南夷之策,武帝却并不认同。自此之后,每次朝会,公孙弘从不驳斥争论。

  武帝见公孙弘熟悉文书吏事,擢升其为左内史,使治理京畿。公孙弘为人雄伟奇异,见多识广,常称人主唯恐心胸不宽,人臣唯恐不俭。元朔三年,升为御史大夫。

  汉武帝诏命修筑朔方郡,劳役之累波及崤山以东。又命修建西南夷道路,燕齐、巴蜀之民疲惫不堪。公孙弘多次向武帝谏言,称以此疲敝中国,而为无用之事,请停其工。

  武帝不以为然,便命中大夫朱买臣总结二事之利,以诘问公孙弘之谏。

  朱买臣奉旨,当面提出十问,公孙弘皆不能答。

  公孙弘道歉认错,但仍奏请停修西南夷道及苍海郡,建议集中力量经营朔方郡,汉武帝准奏。武帝欲复用内史宁成,公孙弘因其行政酷虐谏止,武帝听从。

  时有齐相主父偃,被赵王刘彭祖告以受贿、谋害齐王诸罪,因而下狱。汉武帝本不想诛杀主父偃,欲使其以钱自赎。

  公孙弘嫉妒主父偃才能,于是奏道:齐王自杀绝嗣,封国被废,主父偃乃是罪魁。陛下如不杀主父偃,臣恐无法向天下人交待也!

  武帝信以为然,于是诏命诛杀主父偃。

  主父偃是齐国临菑县人,与公孙弘乃是同乡。年轻时学习纵横家游学之术,很晚才学习《周易》、《春秋》,以及百家之言。游学于齐,被儒生排斥,不能容身。

  元光元年,主父偃向西进入函谷关,会见卫青,得其赏识。

  卫青多次向皇上进荐主父偃,奏章皆被公不弘扣压,汉武帝始终不察。于是卫青还师之际,便带主父偃进京,直接上书阙下。

  主父偃遂被武帝召见,并上治国之策。

  武帝览策大喜:何相见恨晚耶!

  于是立即重用主父偃,任命其为郎中。 乌孙喜而从之,便以一千匹良马作为聘礼,送至长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