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集 商鞅相秦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是年宗周地区忽然天降陨石雨,落于秦国都城栎阳南郊。秦献公闻报,认为是天降祥瑞,便在栎阳南设坛,祭祀祖先白帝,并将其地名为雨金。

  秦献公见韩、魏两国出兵助西周少子根立国于巩,便以威胁周天子显王为由,起兵出关勤王。秦军东至洛阳,打败韩魏两国联军,得到周显王赞赏,秦国地位由此明显提高。

  罗国后裔凌甫在秦,受到秦献公重用,于是辞谢陇西之地采邑封爵,转而恳请秦献公助其复国。秦献公欣然从之,遂遣将领兵,随凌甫西征。

  在秦兵协助之下,凌甫将已失陷百余年宜城夺回,再以此为王城,恢复古罗国。

  周显王四年,秦军东出,首攻河内。

  魏国不敌秦军,遂献安邑,迁都大梁(今开封)以避,魏惠王自此便改称为梁惠王。

  魏国迁都之后,因见宋国近在咫尺,于是发兵攻之。

  此年商鞅入魏求仕,在魏相公叔痤门下始任家臣中庶子。

  镜头闪回,叙说商鞅来历。

  商鞅姬姓,公孙氏,名鞅,出身于卫国公族,卫都帝丘人氏。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影响很大。

  既入魏国,更得便深研法家祖师李悝思想学说,对其所著《法经》尤为崇拜,于是深加探究,逐渐形成自己一套法治理论。又向尸佼学习杂家学说,学问日丰,声望日隆。

  公叔痤异常欣赏公孙鞅才能,病重时向梁惠王荐道:公孙鞅年轻有才,可使继臣以任国相,必使魏国为诸侯之伯。

  梁惠王道:彼后生小子,何足相国如此重举!

  逾数日,公叔痤自知将死,复对梁惠王道:主公若不用公孙鞅,则请杀之。

  梁惠王问:却是为何?

  公叔痤:休使其投奔别国,以侵弱魏国也。

  魏惠王:又是公孙鞅!公荒悖矣。

  公叔痤还于府中,恰逢公孙鞅前来探疾。遂又起怜才之情,急谓之道:王既不能用子,则必杀子。为免被害,子可远行他国矣。

  公孙鞅笑道:梁王既不纳公言用我,又岂能因公之言,而杀我哉?弟子在此安若泰山,待侍候明公百年之后,再行亦未迟也。

  于是直待公叔痤病故,丧事已毕,这才收拾行囊,琴心剑胆,西去入秦。

  便在公孙鞅去魏投秦之时,法家门派另一高徒申不害入韩。

  申不害亦称申子,郑国京邑(今荥阳)人,曾为小吏。韩哀侯二年灭郑,遂为韩人,并为小吏如故。韩昭侯四年,魏国出兵伐韩,包围宅阳(今郑州北),韩昭侯束手无策。

  申不害入见韩侯道:欲解国家危难,示弱是为上策。今魏国强大,鲁、宋、卫国皆为附庸,惟韩、赵不从。公若执圭以见,魏王定会心满意足,由此撤围,并自大骄狂。此必引起诸侯对魏不满,转而同情我韩国。虽示弱于魏,是我免于一人之下,而位于万人之上也。夫弱魏之兵,而重韩之权,莫如朝魏。

  韩昭侯采纳其议,遂亲执圭朝见梁惠王,以示敬畏。梁惠王果然大悦,立即下令撤兵,与韩国约为友邦。申不害由此,便被韩昭侯重用。

  周显王五年,秦献公二十一年。

  秦军攻魏,夺取故土河西之地,并一直打过黄河,深入魏境,至石门(今山西运城)再战,杀六万魏军,取得前所未有重大胜利。

  秦军乘胜进攻魏国少梁,梁惠王急请赵国救援,秦军方始撤退。

  秦献公因以河西土地赏给国内新兴卿士贵族,朝廷矛盾由此亦得缓解。

  周显王遣使祝贺秦军河东大捷,并赐以黼黻之服,秦献公开始称伯。

  楚宣王七年,乘秦、魏激战之机,沿汉水西上,褒汉之地旋即为楚所有。

  韩国昭侯在位,屡受秦、宋、魏国所侵,损兵失地,丢尽颜面。此时虽用申不害,然犹不知其能。

  周显王六年,乃是越王莽安十二年。

  越国大夫寺区之弟寺忠发动宫廷政变,杀越王莽安,拥立莽安之弟王子搜。

  子搜目睹越国再三发生政变,不敢应承王位,只身逃入深山岩洞。

  国人以火焚烧艾叶,以烟熏之法逼出子搜,迎入王宫即位,是为越王无颛。越国内乱长达十四年之久,至此方才得以平息。

  周显王七年,卫声公去世,子卫速即位,是为卫成侯。

  燕桓公去世,子燕文公即位。

  秦献公去世,子嬴渠梁即位,是为秦孝公,时年二十一岁。

  画外音:此时天下局势,黄河、崤山以东,有韩、赵、魏、燕、齐、越六个强国;淮河、泗水流域以楚国为首,复有十数个小国林立;其中楚国、魏国更与秦国南、东两面接壤。魏国筑有长城,自郑县沿洛水直到上郡;楚国自汉中向南,又占有巴郡、黔中等地。各国都视秦国为戎狄异族,不准其参加中原各诸侯国会盟。

  目睹此情,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乃下令求贤,欲改国政。公孙鞅此时至秦,因贿赂秦侯嬖臣景监,求见孝公。景监向孝公进举,于是得见。

  公孙鞅入魏之前,曾登云梦山,见鬼谷托王禅老祖,习学纵横之道一年。因入见秦孝王,先以帝道说之,孝公时时瞌睡;次以王道说之,犹未中旨。

  秦孝公令公孙鞅出,并且责问景监:卿所荐所谓大才,万无一用。平白耽误寡人这一整日,直听得昏昏欲睡。以后似此儒生,卿为我辞之!

  景监下殿,埋怨公孙鞅道:以卿之大才,我谓不在百里奚之下,故而荐之于君。因何两次所奏,皆都不称君旨?秦国非卿宜居,自去可也。

  公孙鞅:我知君之所好矣。请向君侯进言,再说不入,臣当自杀,以谢阿公。

  景监只得再奏秦侯:公孙鞅更有强国之策,请主公再予接见。

  秦孝公勉强答允:既是如此,约于次日来见。

  次日晨起,公孙鞅复入见秦侯,以霸道说之;自晨至晚,纵论富国强兵之术,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变法主张。

  秦孝公大悦,与议国事,三日三夜不倦。

  到第四日,乃取众臣,委任公孙鞅为左庶长,继又升为大良造,命令变法图强。

  秦国众卿大夫闻之,皆都大哗。先有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奋然而起,反对变法。

  来日上朝,孝王命令群臣奏事。

  甘龙率先进言:臣闻自古以来,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此卫国无知狂生,焉知我秦国旧制,主公使其干涉我国政事?

  卫鞅闻言,从容起身出班,针锋相对答道:我闻前世不同教,何有古法可依?帝王不相复,又有何古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秦孝公赞道:善哉!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孤从公孙卿!

  甘龙、杜挚对视,由此无言。

  于是卫鞅主持变法,先颁《痤还于府中,恰逢公孙鞅前来探疾。遂又起怜才之情,急谓之道:王既不能用子,则必杀子。为免被害,子可远行他国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