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集 汜水关前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字幕:夏侯惇,字元让;夏侯渊,字妙才。沛国谯郡人,西汉开国元勋夏侯婴之后。

  曹操之父曹嵩原是夏侯氏之子,因此曹操与夏侯兄弟原是同族,自是亲近异常。

  不数日,又有同族兄弟曹仁、曹洪各引兵千余来助。二人弓马熟娴,武艺精通。

  字幕:曹仁,字子孝;曹洪,字子廉。

  又有陈留郡巨富卫弘,与曹嵩为莫逆之交,尽出家财置办衣甲旗幡,送到曹操军中。

  待得装备齐整,兵精粮足,曹操即命三军起行,离了酸枣,挥师西进。

  不则一日来到延津,却见联军兵马扎营北岸,并无进军之意,均都坐观孙坚胜败。

  曹操暗自叹息,但因自己来迟,也不好埋怨诸侯,且认为时机尚未为晚,遂直奔主帅大营,来见盟主袁绍。

  袁绍问道:孟德是我故交,今何来迟?

  曹操:只因招兵买马,故此来迟,本初休怪。今董贼焚烧宫室,劫迁天子西去,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一战而天下可定。正可乘势追袭,而按兵不动,何也?

  袁绍环顾帐中诸侯,不好回答,只好以言语支吾道:诸兵疲困,进恐无益。

  众诸侯也纷纷附和,皆言不可轻动。

  曹操见众人推诿,不由大怒,愤而出帐道:竖子不足与谋!

  遂领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李典、乐进诸将,引兵马万余,星夜来赶董卓。

  追至荥阳,一声炮响,只见关门大开,一支人马冲出城来。却是董卓手下大将、荥阳太守徐荣,引军截住去路:来者可是曹操?太师相待甚厚,因何反叛!

  曹操立马阵前,还要以言语打动徐荣,休得为国贼董卓卖命。未待开言,身侧早已闪出族弟夏侯惇,大吼一声,挺枪跃马,直取徐荣。

  徐荣冷笑不惧,当即抵住,二马盘旋,互不相让。

  战不数合,却听一阵鼓响,李傕引领一军从左边杀来,曹操急令夏侯渊迎敌。右边喊声又起,郭汜引军杀到,曹操急令曹仁迎敌。

  数十回合之后,夏侯惇抵敌徐荣不住,只得飞马回阵。曹操军中因大都是新招之兵,不及训练便即上阵,哪里是西凉精兵敌手?当即一触而败,回望荥阳便走,止喝不住。

  徐荣从斜刺里飞马而至,在马上搭箭,弓弦响处,一箭正射中曹操肩膊。

  曹操带箭逃命,却听咯喇一声,坐下战马忽然摔倒,将曹操掀下马背,落在地上。

  两名西凉军士埋伏草丛之中,用长枪搠折马足,复上前将曹操按住,便要举刀杀之。

  却听阵中一声巨喝:小辈,休伤我主!

  一将飞马而来,挥刀砍死两个步军,下马救起曹操。睁眼看时,却是族弟曹洪。

  曹洪急忙下马扶起曹操,将自己战马让给曹操乘坐,自己脱去衣甲,赤裸上身,拖刀跟马而走。比及天光大亮,才发觉只走出战场三十余里,杀声就在身后不远。

  二人疲累已极,曹操只得在土冈下找一株大树下马,靠在树下少歇。

  曹洪扶着曹操,依靠松树坐下身来,见其肩头流血不止,于是说道:兄长,这支箭非拔掉不可,你只可强忍着些痛楚,不要喊叫,以免招来敌将。

  曹操有气无力,点了点头。

  曹洪拔出尖刀,轻轻剔除箭簇旁烂肉,然后伸手捉住箭杆,猛一使力,连矢带肉拔出。

  当剔除烂肉之时,曹操还可咬牙强忍。最后被曹洪猛力拔箭,带肉而出,还如何忍得?便不自禁长呼,其声犹如狼嚎。

  曹洪惊叫一声:我的爷!这是甚么所在,如此大呼?此处不可久留,赶紧跑路为上。

  于是扯下一段战袍,替曹操将箭伤胡乱扎裹了,又将其抱到马背上,提刀跟随便行。尚未走出十步之遥,忽然背后喊声大起,回头看时,正是徐荣带兵追至。

  徐荣叫道:拿你不到,寻你不着,不料是在这里!

  曹操亡魂皆冒,手中失措,只恨走投无路。

  兄弟二人正慌急间,却听远处一声喝喊:兄长休慌,我来救你!

  只见夏侯惇、夏侯渊引数十骑飞至,随后曹仁、李典、乐进亦各引兵寻到。

  徐荣见对方人多,不敢追赶,只得引军回城,防备其他诸侯复来。

  镜头转换,诸侯延津大营。

  曹操聚集残兵五百余人,回至延津大营,面见袁绍。

  袁绍眼见曹操狼狈模样,知道必是战败而归,也不多问,遂命摆酒压惊。

  酒席宴间,曹操再次建议诸军起营,分兵西入武关,以擒董卓。袁绍及诸侯见曹操败得狼狈,忍住哂笑已是不易,哪里肯听他的言语?闻言尽皆摇头。

  曹操大为失望,自思新败之余,在山东无法立足,只得引领部下军马,投奔扬州而去。

  由此十八路诸侯联军,走了孙坚、公孙瓒、曹操三路。关东诸军谁还记得讨董之事?于是互相观望,皆无西进之心。

  有道是时长生事,由于诸侯各谋私利,免不得互相猜忌,渐生内讧。

  诸侯之间矛盾,先从刘岱与乔瑁之间爆发。兖州太守刘岱问东郡太守乔瑁借粮,乔瑁推辞不与,刘岱遂引军突入其营,杀死乔瑁,尽降其众。

  诸侯大惊,便有与乔瑁交厚者来见盟主,求其主持公道,讨伐刘岱。

  袁绍见众人相互残杀,想此皆因无朝廷统一号令之故,于是发下檄文,布告诸侯:董卓妄行废立,陈留王刘协又非嫡出,天下不从。今当另立汉室宗亲为帝,以符天下之望!

  言外之意,是欲抛弃献帝,另立新君,以与董卓分庭抗礼。

  此檄一出,诸侯大哗,各怀不平,众心不服。袁绍不顾众议,直接问计于谋士逄纪:公谓宗室之中,应立何人为君?

  逄纪答道:以某观之,汉室宗亲之中,只有幽州牧刘虞可以拥立为君。

  袁绍:却是为何?

  逄纪:此人素无大志,生性懦弱,且无帝王之才,若是明公立其为天子,其则必然惟明公之言是听。后待灭除董卓,大事底定,将军再取而代之,自立为帝,岂不是好?

  袁绍闻言大喜:诚然如是,先生高论。但若诸侯不服,那便如何是好?

  逄纪:明公向为汉臣,四世三公,登高而呼,哪个不从?唯应先使令弟袁公路率先响应,则众人自然皆无异议。

  袁绍深以为是,遂写信给堂弟袁术,命人送往南阳。其书略云:

  先前我与韩馥首倡讨伐董卓,是为共谋天下之计,以图中兴汉室。献帝刘协不是汉室嫡系血脉,公卿皆媚事董卓,何令天下信服?今董卓虽然势穷西奔,但兵马未损,急难相图。你我兄弟当戮力同心,东立圣君,则天下太平指日可待,又何疑焉!况我袁氏家族皆遭刘协屠戮,决不能再北面事之。汉室宗亲刘虞,乃光武帝阁下东海恭王刘强之后,政绩卓著,颇有名望。兄当首倡拥立,弟若率众附和,大事定矣,此后天下大权,当为我袁氏共掌之。

  袁术得书,反复看了,冷笑不止。因自己早有自立之心,遂回书其兄,借维护忠义,不事二主之名,极力反对另立刘虞为帝。

  袁绍览书大怒,不顾袁术反对,私下派遣乐浪太守张岐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