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煮《静夜思》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改之前问过李白么?

  意境还是原来的意境么?

  故事还是原来的故事么?

  记得明清改编的大师说月光无形不能用看的!所以说是李白这个作者错了?

  李白,千古大诗仙。五岁入蒙,十五岁小有所成,多有诗词,得读书人和士人推崇认可。作《静夜思》那年二十六,早已开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征程。

  文章千古事。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唐宋明清,读书人对于自己作品的态度是严谨的,苛刻的。

  举头低头,一举一低,用了两个截然相反的动作,两个同样的头字互衬,和鲁大师家门前的两棵树有异曲同工之妙。若江雨霏霏江草齐,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若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但这么强烈的衬托,仅仅只是为了强烈的衬托出思乡之情么?

  两个月之间的关系就更耐人寻味。(不同以上举头低头般错落有致。)

  小诗短词最忌词语重复,寥寥20字,出现两个不太规整对仗的月字,是很值得思考的。

  可是他到晚年创作那么多经典之后都没有改!那就一定有这样的理由。

  再来看疑似地上霜,如果非要理解为李白思乡心绪凄苦如白霜,恕难认同。

  不去计较扬州九月十五是否有霜。二十六岁的李白身背三十万,乘船下扬州。壮志未酬有,思乡有,虽然只能坐马车,但走到哪里哪里往来的都是士林中人。而古代读书人的社会地位都很高。李白衣食无忧,又没有被束缚双脚,家乡的亲人也是生活无忧。思乡只会是很想念,而不会心底如霜般凄凉。应是与皓腕凝霜雪同意。

  我查资料的过程中,终于又发现:其实,早有大师寻觅到小月的跟脚。也道出《静夜诗》能在李白大量的作品中脱颖而出,并流传千古的精髓:“藏而不露,如老僧采药于深山,(宋徽宗关于深山藏古寺的命题作画典故),如荷花盛于水上,(莲藕藏于淤泥之下),诗中有景(山月),弦外有音”。

  之所以没被大多数所认同,根本的原因在于,《静夜诗》被写进了课本(哪怕是在古代是一种雅事,但封建时代的三观跟当下是有很多区别的),在于很多人自以为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可以去批判跟青楼有关的一切。(我告诫自己,不要总是用现代的眼光去评判历史)。《静夜诗》赏析:

  开元十四年,秋。天高云淡。李白乘船下扬州。

  十里秦淮不眠夜,万家楼船共此时。

  诗会已散,崔成甫去了隔壁休息。半醉半醒间,但见刚刚一起吟诗作对的小月俏立床前,肤如凝脂,白嫩如霜,愈发娇艳。抬头远眺,还是那一轮明月悬于山,一声叹息,终究放不下远在家乡的初恋!

  最后悄悄地问一句:在普遍寿命较短,十几岁就结婚的古代,风流浪漫的大诗仙,二十六有个初恋就问他过分么他?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