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你来我往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国人评判一首歌的好坏,很大程度会落脚于对歌词的评价。这是由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决定的。最早从诗经楚辞开始,到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以及近现代诗,一脉相承,无一不是对文字的精雕细琢。

  发展到现今,这种对文字的苛求更多的就转移到了对流行音乐的作词上了。

  中国人骨子里,是喜欢,推崇那些偏向文雅,偏向古典,偏向内涵的东西的,这和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是分不开的。

  这本无可厚非,或者说,这才是最正常,最应该的趋势。

  不过,流行音乐还是不同的,虽然它的词具有强烈的文学属性,但归根结底,它还是音乐。

  虽然同为世界公认的七大艺术之一,但音乐的评价绝不可以完全照搬文学!

  这是朱智轩的观点。

  朱智轩认为,一首歌的歌词好不好,除了品读他它本身的文学性质,还应该看它对整首歌起到的作用。

  毫无疑问,《泡沫》这首歌的歌词对跟它的旋律是完美匹配的——它有一个让人无法忽视的先天优势——她的词曲作者是同一个人。

  当然并不是说词曲作者是同一个人的情况就一定都比词曲分开合作来的好,但仅仅讨论这首《泡沫》的话,是没有问题的。

  《泡沫》的词虽说是简单直白了一点,但是却依然完美的将整首歌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了啊,而且丝毫没有让其出色的旋律减分!

  这首歌想表达的是什么?不就是一个女生在爱情受挫之后的心境吗?这样的情绪,需要多么华丽,多么凝练的辞藻呢?

  另外,一首歌要想达到完美的效果,还得跟这首歌的演唱者搭起来才行啊!

  陶陶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她就是一个可爱的,简单的,青春活力的小女孩。

  她可以因爱受挫吗?

  当然可以。

  可是,如果从她的口中,冒出些无比精炼,富有人生哲理的金句,是不是不太可能?

  一个刚满二十岁的女孩会有那么深刻的人生体悟吗?

  自然不会。

  所以,像《泡沫》里面那种“爱像泡沫,一触即破”这样的,有些小心思,但又不至于过分深刻的表达,才是最符合陶陶的形象和人设的!

  所以,这首歌,无论从旋律还是作词,都是为陶陶量身打造的!

  这是朱智轩最后的结论。

  朱智轩的这份评论一出,就在乐评界掀起了波澜。

  当然,支持他的是少数。大部分人依然站在了赵佩和黄乐文那边,甚至有些人直言朱智轩是收了天宁的钱了,违背良心,掏空心思的捧陶陶的臭脚!

  倒是一些普通的听众在看完朱智轩的评论后若有所思,感觉可能明白自己为何这么爱听这首《泡沫》的原因了。

  或许是为了吸引更多人的眼球,或许是因为受到无端指责带来的不忿,仅仅隔了一天,朱智轩又拿出来一份针对《红裙》的评论。

  跟对《泡沫》的欲扬先抑刚好相反,朱智轩这次先是重点赞赏了黄乐文的作词,并且认可了其他乐评人所说的,《红裙》是黄乐文近几年来当之无愧的代表作。

&em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