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坐在督都察院坐班的张丹青也一刻都没闲着,每日上朝都会经历一次又一次的争吵和议论,争议的过程,无非就是应对燕王朱棣的策略和措施问题。翻来复去就那么几个论调,实在有些乏善可陈,每次上朝的时候,张丹青都听着想睡觉,而面对建文皇帝朱允文的提问,每次张丹青都非常的谨慎,毕竟后知后觉的他深知燕王朱棣才是最后的胜出者,实在没必要给自己埋下一个坑,所以每次面对朱允文的提问,张丹青都是不痛不痒的回答,安全在话语中挑不出任何有营养的结论。

  但是自己的大舅哥徐辉祖就不一样了,明明是燕王朱棣的大舅子,徐慧祖面对燕王朱棣造反的消息,显得极其积极和上心,,但恰恰也正是因为如此,却让朱允文更加的忌惮不已,没办法,这个魏国公和燕王朱棣有着姻亲关系,再怎么宽容大度的皇帝,也无法完全的放心,所以只好选择闲置。

  历朝历代都有对藩王的限制和防范,尤其是和手握重兵的大将交往以及勾结,都有相应的防范措施。

  明清两朝的藩王制度都走得挺极端的,明朝藩王没旨不能进京,一辈子呆在封地,连爹妈都见不到,不能参政,只能混吃等死;清朝的藩王没旨不能出京,一辈子就在四九城里转悠,偶尔奉旨外出办个差,皇帝十分“惦记”,明清两朝都有严禁藩王结交朝臣的制度,而且非常苛刻,稍有不慎,处罚十分严厉,想逾越的,藩王要再三掂量,官员则是提着脑袋。

  四九城,指北京城的皇城4个城门,内城的9个城门。

  清朝在康熙以前,藩王们还是比较自由的,有能力的皇子经过考核都有从政经历,康熙也有意锻炼藩王们,但出了九子夺嫡事件后,对藩王的限制一下子缩紧,雍正帝建立秘密立储制度的同时,严令皇子结党、结交外臣;乾隆时也下诏,禁止朝臣与诸王结交往来;嘉庆时重申,禁止诸王干预朝事,甚至宫里退休的太监不能去诸王府里当差,发现了严加惩处。

  所以清朝的皇帝们,三令五申的严禁诸王与大臣们私下见面、结交,有些藩王经宗人府考核,报到皇帝那授有官职从政的,只能在公开场合,工事公办,下了堂口敢私下见面、走动的,一旦发现,最轻的,诸王削爵,官员流放,稍重的直接杀头了。乾隆41年,乾隆皇帝的孙子绵德,本来是袭封定亲王,只因跟礼部郎中秦雄褒互相送了个礼,绵德直接由亲王降为镇国公,秦雄褒流放伊犁。

  洪亮吉,乾隆55年的榜眼,翰林院编修,因上书论朝廷弊政,发配伊犁。

  乾隆45年,时任内务府总管是质郡王永瑢,山西巡抚喀宁阿回京,到内务府办差,顺便送了几条鱼给永瑢,因严厉的家法,永瑢打死不敢要,只能把鱼送给乾隆皇帝,永瑢受到褒奖,而喀宁阿受到斥责,再未升迁一步;嘉庆4年,编修洪亮吉想向皇帝谏疏朝廷的弊政,想着自己奏上去没什么份量,于是恳请总领军机的成亲王永瑆转递,结果被嘉庆皇帝认为是“违例妄为”,永瑆被斥责,洪亮吉定死罪,因帝师朱珪说好话,才免死,发配伊犁。

  魏晋南北朝时期,藩王们的身边都有一个名叫“典签”的官员。表面上看,藩王大多年龄小,没有从政经验,所以为他们配置“典签”官,帮助他们处理地方事务。实际上“典签”是皇帝为了监督和控制各位藩王,在他们身边安插的一个监督员。典签官被皇帝赋予很大的权利,以致有很多事藩王和州郡官员都没有处置权,都是这些典签官说了算,这便是所谓的“典签制度”。

  魏晋之际,国家政权是掌握在门阀士族们的手上的。士族子弟不管才能如何,总能位居高位。而寒门出身的人,再有才能也很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典签”在设置之初,是个位不高权不重的小吏,最初只是帮助外镇的藩王们料理日常生活的秘书,所以多由寒族人士担任。

 &em要,只能把鱼送给乾隆皇帝,永瑢受到褒奖,而喀宁阿受到斥责,再未升迁一步;嘉庆4年,编修洪亮吉想向皇帝谏疏朝廷的弊政,想着自己奏上去没什么份量,于是恳请总领军机的成亲王永瑆转递,结果被嘉庆皇帝认为是“违例妄为”,永瑆被斥责,洪亮吉定死罪,因帝师朱珪说好话,才免死,发配伊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