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要论行兵打仗的话,燕王朱棣无疑是这其中的佼佼者,多年的带兵经验,也让他立下了赫赫战功,在世间传播了无数的赫赫威名。

  朱元璋从小饱尝生活艰辛,他担心自己的儿子生活安逸,不能吃苦,养成骄纵懒惰的坏习惯,所以有意安排他们接受一些锻炼。

  根据《明太祖实录》的记载,吴元年(公元1367年)十二月,朱元璋让内侍制作麻鞋、行囊,让几个孩子到城外历练,而且规定不能全程骑马,此时朱棣七岁。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十三岁的朱棣收到父亲朱元璋赐给的两本皇室教育读物,《昭鉴录》和《祖训录》。《昭鉴录》是朱元璋令儒臣编撰的汉唐以来可引为鉴戒的藩王事迹,用来训戒诸王。《祖训录》是朱元璋主持编写的典籍,用来规范皇家子孙的行为。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更名为《皇明祖训》。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正月,十六岁的朱棣成亲,徐达的长女此时十四岁,被册封为燕王妃。

  燕王妃自幼贞静,天资聪慧,博览群书,被人称作称女诸生,朱元璋早就听说此女的贤淑之名,打算让她嫁给自己的儿子朱棣,于是和徐达说出自己的想法,徐达欣然同意。

  此前,朱棣的三个哥哥均已成亲,朱标的太子妃是常遇春的长女,秦王朱樉的正妃是元将王保保的妹妹,次妃是卫国公邓愈的女儿,晋王朱棡的正妃是永平侯谢成的女儿。

  徐达位列明朝开国武将之首,备受信任和倚重,朱棣能迎娶他的女儿,是否说明朱元璋对朱棣的格外喜欢和看重呢?

  一个月后,朱棣奉命与秦王、晋王一起在太子朱标的带领前往凤阳,去祖宗基业创始之地经受历练,为日后就藩做准备。

  在凤阳,朱棣除了参加练兵演武,还更多地接触到民间百姓的生活,充分了解民间疾苦。

  从此时起直到就藩北平,朱棣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凤阳。父亲曾在这片土地上放过牛羊,当过小和尚,历尽生活磨难。

  在这里的四年生活给朱棣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多年后,朱棣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朕少时尝居凤阳,民间细事,无不究知。”(《明太宗实录》)

  在诸王就藩前,朱元璋开始下令兴建王府,燕王府从元朝的皇宫改建而成,朱棣深知父亲一向提倡节俭,于是给负责督建燕王府的表哥李文忠写信,要求尽量节省施工费用。这是洪武九年四月发生的事,此时朱棣刚成亲不久,只有十六岁,或许从此事能看出朱棣少年老成的一面,他知道如何在父亲面前表现自己。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正月,朝中发生了一件大事,御史中丞涂杰告发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谋反。

  朱元璋似乎对这件事的发生早有防备,去年七月,他下令把李文忠从陕西调回京师,“提督大都督府事”(《明太祖实录》),大都督府是明初最高军事机构。

  群臣请诛善长、陆仲亨等人,朱元璋没有采纳。

  “此皆吾初起时腹心股肱,吾不忍罪之。”(明太祖实录)

  这年三月,二十岁的朱棣就藩北平,朱元璋赐给他燕山中、左二护卫侍从共五千七百七十名将士和二万七千七百七十一锭大明宝钞。

  朱元璋此时让朱棣就藩,也许是想让自己的儿子快点成长起来吧。

  朱棣带着父亲的期望,从京师出发,前往北平,开启一段全新的生活。

&emsp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正月,朝中发生了一件大事,御史中丞涂杰告发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谋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