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信任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就在燕王朱棣内心犹豫和惊疑不定的情况下,突然收到了一个让他感到非常吃惊的消息。李景隆和张丹青已经开始准备返程回到京城,准备向朝廷复命,而且给出的结论是燕王朱棣已经疯掉了,素来精明且敏感的朱棣,立即明白了对方的心意,自己的这个连襟兄弟赞张丹青。已经是在悄悄的骗过所有的人,因为那天自己在马棚外装疯吃屎的时候,那个粪便的东西,其实是用糕点做成粪便的颜色和外观,但实际上,除了让人恶心之外,这个粪便的内在其实还是一个正常的糕点,但张丹青既然尝过了,自然会知道这其中的粪便究竟是个什么东西?眼下向朝廷禀告自己已经疯掉,已经是明显的要放过自己,这份恩情,岂能不让燕王朱棣感恩戴德呢?

  但接下来姚广孝的话,却由不得他不认真的考虑。那就是将自己的三个儿子送入京城为质,争取最大程度的取信于朝廷。

  送入对对方的地盘做质子,这是古代很常见和实用的方法。

  “质子”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人质,它往往以王侯的子弟作为抵押品借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质子”现象曾普遍存在于我国古代民族交往过程中,并成为少数民族与内地政权发展关系的一种政治工具。

  作者为何拿两汉来说?因为两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和发展的时期,此时边疆少数民族与内地政权的交往更为密切,民族关系可谓是纷繁复杂。“质子现象”在这个阶段呈现出了不同的特色:

  “质子”从两汉时期开始普遍存在于民族交往中,并作为维系宗属关系的工具之一。

  两汉时“质子”逐渐被纳入朝贡制度的一部分

  两汉时期的“质子”现象大多出现在汉朝国力强盛时期。

  “质子现象”在这个时期客观上加强了边疆民族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促进了内地政权与边疆民族的经济,文化来往,巩固了封建王朝对边疆的统治。作者对于“质子”现象的解读有助于大家更清楚的认识到古代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认识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下面我们从西域出发,对这个时期的“质子”进行一番具体的探讨。

  背景:汉武帝“卧薪尝胆”终反击

  西汉时期“质子”现象是随着汉武帝强力推进统一边疆的进程而出现的。西汉建国之初,百废待兴,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在民族政策上,面对北方强大的匈奴屡次侵犯,汉王朝不得不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并且每年向匈奴单于缴纳金帛缯絮等,以求得北方安宁;而对其他民族则采取和平相处的政策。经过了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富裕,国势增强。

  汉武帝不再安于当初的和平相处的对外政策,尤其不满意对匈奴实行的屈辱的和亲政策。他一方面主动出击匈奴,一方面着手武力开拓疆域。汉武帝与匈奴之间的战争不仅削弱了匈奴在北方的势力,而且树立了汉朝的威信。尤其是在西域,西域小国纷纷“纳质为臣”依附汉朝。

  .发展: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之后征大宛,西域各国纷纷归附

  汉时期向汉朝“遣质”的民族以西域地区为多,其中最早向汉朝派遣“质子”的国家是楼兰。汉武帝为解除通往西域障碍,元封八年(公元前108年)派赵破奴和王恢攻打楼兰、姑师,只是令人发笑的是,楼兰投降汉朝以后,匈奴不服,投降他们怎么不投降我们?于是楼兰只能派两位质子一个去汉朝,一个去匈奴。

  “破奴与轻骑七百人先至,虏楼兰王,遂破姑师,因暴兵威以动乌孙、大宛之属……楼兰既降服贡献,匈奴闻,发兵击之。于是楼兰遣一子质匈奴,一子质汉”《汉书·西域传:卷九十六。

  征和元年(公元前95年),即使楼兰另立新王,他们不得不依然向强大的汉朝称臣“汉复责其质子,亦遣一子质匈奴”。

  大宛、危须、尉犁、木于弥等西域六国的“遣质”活动在武帝征伐大宛之后,当时由贰师将军李广利征伐大宛。

  “立昧蔡为宛王……宛贵人以为昧蔡善谀……乃相与杀昧蔡,立母寡昆弟曰蝉封为宛王,而遣其子入质于汉”《史记·大宛列传:卷一百二十三。随后其他国家听闻大宛国破,赶忙送子弟去当人质。

  西汉的“质子”中数量最多的是匈奴的“质子”。从公元前54年汉宣帝时期,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便开始“纳质”,至王莽新政期间,匈奴先后十二次向汉朝派遣“质子”。如表。

  末路:西汉最后的质子,都是强迫而来。

  在这些匈奴质子中,最后的两次“纳质”发生在王莽新政时期。

  咸子登,他被王莽派驿者骗至长安并强迫做为人质,后来又被王莽斩杀于长安。《汉书.匈奴传:卷九十四:“王莽闻孝单于(咸)数犯边塞,建国四年(公元8年)莽会诸蛮夷,斩杀咸子登于长安。”

  王昭君长女须卜居次和丈夫须卜当,他们是同时被王莽强行留在汉朝做人质。《汉书.匈奴传:卷子质匈奴,一子质汉”《汉书·西域传:卷九十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