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窘迫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眼下的燕王朱棣从来没有尝试过如此的困境,先是自己全家都被滞留在京城之中,不知何日才能返回属于自己的封地北平,紧接着又是自己的眼线,被查出了严重的问题,并且要是一个处理不好,就极有可能牵连到整个燕王府,一切的一切都让燕王朱棣不胜其烦!

  平日里再稳得住的他也忍不住的开始性情焦躁起来,急不可耐的在房间里背着双手来回踱步着,刚刚端茶进来的丫头都被他莫名其妙的吼了一顿,吓得有些魂不附体,慌忙的退了出去!

  燕王妃徐妙云见状,也不由得郁闷的皱了皱眉头,有些看不惯的走了过来把朱棣拉到座椅上,表情有些微微不悦的说道:“眼下的局势再怎么崩坏,殿下也万万不可自乱阵脚,再说了,整个京城都是皇帝的眼线,殿下这般急不可耐,而且显得方寸大乱,一旦被皇帝得知,他下起手来就会更加的肆无忌惮和无所顾忌起来,到时候吃亏的只怕只能是王爷,而且以妾身看来,殿下担心的这两件事情都不算是事情,至少眼下说来并不显得那般紧迫!”

  一听得自己爱妃满脸不在乎的样子,燕王朱棣忍不住的,便眼前一亮,如果说外人不了解自己的这位王妃,那也情有可原,但自己与她生活多年,并且生育了多个儿女,对自己的这位妃子,不论是性格还是才学和智商,都非常的了解和敬佩!

  早在徐妙云没有嫁给燕王朱棣的时候,在京城这个官二代的圈子里,徐妙云便已经名声在外了,并且有着女诸生的美誉!

  而燕王朱棣之所以同意了这门婚事,并不只是为了要和徐家联姻,更重要的是,他需要徐妙云这样的一位贤内助!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贤内助!

  朱元章之所以看重徐妙云选定她做燕王妃,不只是为了稳住徐达,他是看上了徐妙云的果敢和智慧,想要给朱棣找一个贤内助,徐妙云在当时拥有女诸生的名号,诸生在古代必须是受过传统儒家教育,工于经史的生员才能得此美名,她们的才学修养绝非一般人能及,徐达更是自小就看出徐妙云的聪慧,更是说出此女天赋非常,一定要以经史充其知识。

  这样的一个贤内助,在朱棣举兵抢夺皇位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智慧的女人,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慧眼识珠发现身边人的优点,当朱棣开启打清君侧的旗号发动靖难之役,朱棣率军前去袭击大宁时,朱允炆却诏令李景隆,乘机率朝廷军进攻空虚的朱棣老窝北平,此时的北平只有朱棣的长子朱高炽镇守。

  显然不是身经百战的李景隆的对手,十万大军勐烈的攻城,徐妙云以女子之身亲自上阵部署防御,城中此时的兵况老病孱屏弱全算上还不足一万人,朱允炆此时的作为不可谓不阴险,徐妙云却临危不惧悉心的安排部署,更是亲自上阵,徐皇后令众人向城墙及城下泼水,天气寒冷水很快就结成了冰,大大增加了攻城的难度,徐妙云艰难的守住了城墙,坚守到了朱棣成功收编宁王部队,回师救援北平。

  有这样的贤内助,朱棣的靖难之役又怎么会不成功,也成功的拿下京都,攻进京都大门,朱允炆却已经放火把宫殿烧了,朱棣出于谨慎的因素,大肆的寻找朱允炆的下落,更是把宫中的宫女活剐3000余人,就是为了永除后患,一是防止消息外露,朱棣知道自己夺位的事情,来的不怎么体面,二是防止朱允炆的孩子还存在于世,只有全部消除才可以安心,朱允炆要是活着得知更的气疯了,朱棣的谨慎小心确实十分的有必要,更在后来开船郑和下西洋,一大半的原因就是为了搜寻朱允炆的下落。

  徐妙云是明朝开国功勋徐达i的长女,天姿聪颖,贞洁貌美,而且饱读诗书,博闻强识,满腹经纶,如此才德俱佳,成为当世有名的“女诸生”。

  明史载其:“幼贞静,好读书,称女诸生。”

  朱元章听闻,以赐宴为由召徐达进宫,席间,他漫不经心地问徐达:“朕与你是布衣之交,从无嫌隙;朕听说你家大女儿聪慧贤淑,与朕的老四朱棣正好相配,你看呢?”

  徐达夹着肉的快子一下停在了半空中,自感皇上赐宴并不简单,原来是给四子朱棣提亲。

  反应过来的他,立即放下快子,跪谢皇上恩赐。

  徐达的这一跪,可谓深谋远虑:放眼天下青年才俊,皇室贵胃之家除太子朱标外,朱元章最优秀的儿子非四子朱棣莫属了,能与之结亲可谓求之不得。

  再说皇帝赐婚,臣不能不遵。

&ems朱棣知道自己夺位的事情,来的不怎么体面,二是防止朱允炆的孩子还存在于世,只有全部消除才可以安心,朱允炆要是活着得知更的气疯了,朱棣的谨慎小心确实十分的有必要,更在后来开船郑和下西洋,一大半的原因就是为了搜寻朱允炆的下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