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朱高煦的“愚笨”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在简单的检查完现场之后,张丹青对这个桉子的人证和物证,便有了初步的认知!

  但偏偏越是如此,便越是心中泛起了古怪和滴咕。

  赶忙让人把燕王朱棣和高阳郡王朱高煦请进来,尤其是高阳郡王朱高煦,作为此桉的当事人和最大嫌疑人,这是个不得不面对的角色。

  在张丹青的固有印象之中,这是个武力堪比李元霸,但智商却有些让人感到着急的鲁莽武夫。朱高煦是明成祖明太宗朱棣次子,明仁宗朱高炽同母弟,徐皇后所生。朱高煦最初被封为高阳郡王,后随父亲起兵靖难,累立战功。成祖即位后,封为汉王,藩国云南。他却一直留居南京,不肯就藩,多次谋取太子之位,纵使私兵劫掠,僣用乘舆器物。

  永乐十五年,被强令就藩乐安州,但仍不悔改。宣德元年,明宣宗继位,朱高煦起兵造反,却在宣宗亲征后投降,被废为庶人,囚禁在西安门内。后与诸子相继被杀。

  靖难之役时,燕王朱棣带兵时,朱高煦经常随军左右,尤其是在某些关键战役中立有大功,为朱棣所倚重,高煦自恃有功,周围也有一帮人为其出谋划策,几次阴谋离间燕王与世子关系。朱棣即位后,太子定朱高炽。

  或许是仗着自己为靖难之役立下了多次大功,亦或是当初朱棣曾经暗中许诺过自己世子多疾,汝勉之。

  其后,朱高煦屡不就国,多次改封,最后封于山东乐安州。朱棣去世后太子朱高炽即位,改元洪熙,是为仁宗。仁宗在永乐二十二年十一月一日立皇太孙朱瞻基为皇太子。仁宗当了10个月皇帝,于洪熙元年5月病崩,太子朱瞻基即位,即明宣宗,改明年年号为宣德。

  朱高煦在乐安州,闻朱棣崩,蠢蠢欲动,10个月后,明仁宗又崩,太子朱瞻基从南京奔丧,即阴谋从路上伏击,因仓促而未能得逞。明宣宗对朱高煦仁至义尽,但其仍没收敛,于宣德元年8月起兵反叛,打“靖难”之名。

  明宣宗召群臣应对,有提议派阳武侯薛禄前往征讨,而大臣杨荣则主张亲征,夏元吉也表示赞同,明宣宗定夺,率三大营五军将士亲征朱高煦。明宣宗一面派人到乐安城宣诏,晓以利害,令其投降;一面大军直抵乐安城下,重重围困。朱高煦被迫出城向宣宗请罪。朱高煦之乱遂平。

  或许是感念他在靖难之役,立下的诸多功勋,诸多辛苦却能没得到心心念念的皇位,又或是宣宗皇帝比较在意自己的仁爱之名。

  宣宗朱瞻基抓住了自己的二叔之后,并没有直接痛下杀手,而是将他关押起来,准备囚禁一生,这样一来,也可以让自己得到了宽仁之名!

  而事实上,不论是当时的史官还是天下百姓,对宣宗皇帝的宽容大度都大加歌颂。

  据说有一天,宣宗皇帝闲得无聊,便想起了造反兵败被抓起来了的朱高煦,朱高煦同学可是一点都不乖,这么大人了还玩小孩子的游戏,趁皇帝小儿不注意的时候,勾了宣宗一腿,让宣宗跌了一个大跟头,估计当时朱高煦非常得意的笑了。

  这可是谁都没干过的,也是谁都不敢干的淘气事情,作为手下败将,朱高煦终于赢了一次,绊倒了自己的侄子宣宗皇帝,总算是出了一口恶气,但是作为囚下之臣还不老实,还要干坏事,还要干这么恶心的事,自然是要付出代价、受到惩罚的。

  宣宗皇帝摔了一跤,搞的颜面不存,愤怒之余,自然要大大教训这个叔叔才行。于是,叫了一个大力士举了一个三百斤的铜缸压在了朱高煦的头上,但是朱高煦力气大得很,并没有被这个铜缸给压扁、压倒、压碎。

  朱高煦可是个真正的军人,行伍出身,跟着他老子成祖皇帝戎马沙场,小小一个三百斤的铜缸岂能就压垮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朱高煦?朱高煦昂首挺胸,硬是将这个三百斤的铜缸给顶了起来,这不是驳宣宗的面子嘛,但是朱高煦显然已经视死如归了,不能活得精彩,就要死得轰烈。

  朱高煦也是一个王者,他有他的尊严,他不能屈辱的再这样活下去,所以,朱高煦并没有求饶,宣宗皇帝命人往铜缸里面不注意的时候,勾了宣宗一腿,让宣宗跌了一个大跟头,估计当时朱高煦非常得意的笑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