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怨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九江知府倒也是个聪明人,刑部的一系列官员还没到呢,他就率先带着人马,开始封锁江面。并对外宣称是缉拿盗贼,所有路过的船只和游客,都须得滞留在原地接受盘查。

  好巧不巧的是,一身衣着寒酸的通政使司曾秉正,恰巧就被堵在了江面上,看着来者不善杀气腾腾的官兵,曾秉正心里倒并没有多慌,此时的他反倒心里认为,自己行的端坐的正,再说卖掉自己的儿女也算不得什么罪过。

  很少有人知道,在我国古代,“人贩子”并不完全是非法的。买卖人口,分为“自卖”、“掠卖”、“略卖”、“和卖”等多种不同的形式。周朝时期,朝廷配备了专门负责人口买卖的专员,名为“质人”。根据《周礼的记载,“质人掌成市之货贿、人民、牛马、兵器、车辇、珍异。”

  西汉时期,刘邦也曾鼓励过老百姓贩卖人口。《汉书记载,汉初曾爆发过大规模的饥荒,当时国内一斗米涨到了五千钱,当时灾区的老百姓饿死了一大半,以至于多地区出现了人类相食的悲剧。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刘邦颁布诏书,鼓励老百姓卖掉孩子,换取充饥的食粮。

  一直到民国以前,我国的“人口贸易”始终非常活跃。因为市场的繁荣,我国古代还衍生了许多以贩卖人口为生的特殊人群,他们被称作“牙侩”这一名词也有正当经纪人的意思。当然,这种合法性质的贩卖人口仅限于卖儿卖女,拐卖这种行为仍是违法的。“奸人缘利,至略卖人妻、子”,这种情况便属于“诱拐”,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

  也就是说,在灾荒年代,或者家里出现重大变故的时候,卖掉自己的妻子和儿女来保持自身的生存,在古代居然是合法的,多年做官的通政使曾秉正,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并不怎么放在心上。

  看着这些来者不善的官兵,反而升起了想和九江知府套交情的想法,好不容易挤出个笑脸,拱手作揖说道:“敢问阁下可是九江知府?”

  手中握着一卷白纸的九江知府微微一愣,对方虽说看起来有些微微苍老,但神情气质却充分的表明是个读书人无疑,缓缓的展开,手中一卷白纸,和眼前的这个年近暮年的书生细细一对比,发现十分相似,顿时心中便一阵了然,阴桀桀的笑着说道:

  “敢问你就是通政使曾秉正?”

  通政使曾秉正也是微微的一愣,想不到对方竟然认识自己,并能够准确地喊出自己的姓名和官职,不由得微微一愕,吃惊的说道:“知府大人认得在下?我们好像没怎么见过面吧?”

  九江知府呵呵一笑,脸上丝毫不尊敬的带着些许揶揄:“以前的确没见过面,但现在不就见面了吗?你放心,我的这一张笑脸,你这一辈子都能够记住!说什么也不会让你忘了的……”

  这一副我说话的口吻显然来者不善,顿时让曾秉正刹那间便警觉了起来,脚步微微的往后挪了挪,眼神有些躲闪的警惕说道:“老夫虽说是罢官回乡了,但怎么说也曾经是朝廷命官,知府大人不会不懂朝中的规矩吧?”

  恶狠狠的咧嘴一笑,九江知府哗啦一声的把手中一卷白纸,轻轻甩开舒展起来,用手指了指白纸上的那画像说道:“看见了没,这不就是你曾秉正吗?看来只有你自己不清楚!等你进了九江城,你就会发现,九江城的各个城门口都贴满了你的通缉画像!这沿途各个城池,还有哪个人会不认得你呢?”

  郁闷的抬眼瞧了瞧他手上那张白纸的通缉画像,通政使曾秉正显然更加吃惊起来,倒不是资吃惊画像和自己并不全然相像,而是自己为何被通缉……

  毕竟古代的通缉海捕画像,和事实上的犯人相像程度一般都不怎么沾边。古代的通缉画像,在我们今天看来是真的不怎么像。其实不用说古代的通缉画像,就是古代的一些国画,说实话也是非常的不形似的。我国的画作从古到今一直讲究的都是神似,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既然这样,古代在城门上贴的那个通缉画像,还有意义吗?

  首先,我们先说这个古代通缉令上的画像,他一般都会按照人物特点来写实。比如说犯人的脸上是否有疤痕,眼神是不是很凶煞,嘴歪不歪等等的面部特征,会突出显着的表现出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